山东频道官方 发表于 2022-1-16 22:48:15

无尽褶|褶子诗歌奖授奖辞&答谢辞

无尽褶|褶子诗歌奖授奖辞&答谢辞


褶子诗歌奖
2022

1

褶子诗人奖 · 孙文波
-
授奖辞
-
作为当代诗歌最成熟的写作者之一,孙文波一直保持了旺盛的创造力。多年来,在持续不断的书写中,他并不刻意寻求风格的“突破”和题材的“重大”,却发展出一种在诗中纵横开阖、谈论万物的能力,能将山水、人事、社会、历史融入看似随兴的“漫游”与“漫谈”中,极大扩充了当代诗常见的“旁观”、“反思”视角,让动荡不宁的个体身心得以在更大的文明视野中敞开。这种诗体十分独特,一方面挥洒自如,具有一种即兴风格,另一方面,又依托于内在稳健的语调和节奏,从心所欲却也方寸不乱,兼具美学和伦理上的总体感。在当代诗的脉络中看,孙文波的写作可能具有坐标的意义,代表了当代诗在青春突进、壮年跋涉和迷茫之后,可以迎来一个天地平阔、心智浑厚的新阶段。
(姜涛执笔)
-
答谢辞
-
我感谢把首届褶子诗歌奖颁发给我。三十多年前,当我打定主意写诗时,心里并没有想得太多,只是想如果写下的诗能够变成印刷体就可以了。人的欲念是跟随着情况变化的。在写下的诗真的变成印刷品,再加上认识了一些同行后,我在内心有了成为好诗人的野心。随后的写作生涯,我大体上是在这样的野心的支配下,进行写作的。不过,写作并非只要有野心就能够达到目的,伴随而来的则是需要付出巨大的心力,并且面对生活做出取舍。具体的情况熟悉我的人应该都看到了,三十多年来,对待诗歌,我几乎是以拼命的姿态在与之交道。也就是说,我花费了几乎全部的时间参悟着诗歌的奥秘,把一点一滴的对诗歌的领悟都写入到了作品中。到了今天这个年龄,我想是不是可以这样总结一下:我所写出的那些被同行首肯、认同,并给予了一定赞扬的诗篇,其实是我用努力获得的收获。这样的收获里流淌着的是我的心血。只有我自己知道,能够哪怕写出一句令自己满意的诗句,我都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今天站在这个领奖台上,我最想对自己问的话是:在付出了如此多的代价,我所做出的一切值得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一方面,因为写诗,我得以窥探到了人类心智最幽深、玄奥、复杂的部分。另一方面,因为写诗,我了解了作为人可以通过诗达到何种程度的对世界的理解。而更为重要的是,诗对于我个人而言,亦成为我立身于这个世界的基点,使我得以通过诗,以不无骄傲的姿态面对世事的纷纭,并能够坦荡面对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恶和其他一些更为恐怖的人和事。是的,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如今充满了让人心惊肉跳的事件,个体生命在这些事件面前,总是显得孱弱而微不足道。在不想跟随着这个世界一同堕落下去,不成为恶在这个世界的同流合污者的情况下,诗歌的确起到了自我拯救的作用。对于我来说,诗歌肯定是一种自救的工具。对于我,它就是由文字建立起来的一道防火墙。保持心性的平静、宽和,保持以善意看待周遭的任何事物,这一切的确是诗歌给予我的。有时候,我会在一个人静下来时想,如果当初没有选择写诗,那么我的人生会是什么样的呢?也许我仍然能够好好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但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那将会呈现出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人生。那样的人生绝对不会比现在我已经经历过的人生更丰富多彩,甚至可能连必要的跌宕起伏都不会有。所以从心里来说,我很感谢自己在年轻的时候选择了成为诗人。我想说的是,这样的选择是我对自己为人一世的奖赏。而今天当我被选出来成为诗歌奖的获得者时,这一奖赏便有了更为深刻、宽阔的意味。因为我把她看作是对我的自我奖赏的奖赏。她说明的是,人们看到了我作为一个诗人,的确没有在人生之路上错误地选择行进的方向。为此,我深深地感谢认同了这一点的诸位年轻的同行。并且将之看作了不起的激励。


孙文波
1956年出生于四川成都。1985年开始诗歌写作
著有诗集《地图上的旅行》《孙文波的诗》《与无关有关》
《新山水诗》《马峦山望》《洞背夜宴》《长途汽车上的笔记》
随笔集《在相对性中写作》《洞背笔记》

2

褶子青年诗人奖 · 范雪
-
授奖辞
-
范雪的诗在写作姿态、处理经验的方式和语言面貌上都显出醒目的新意。她的诗中有着同代诗人中不多见的明晰的社会感,对当代市井生活展露出勃勃的体察与探索的兴致,纵使有所困惑也绝无颓靡之气,对自我位置的敏锐和动态的觉知则使她的诗歌漫游获得了一种内在的稳定性和可延展性,她在题材、手法、语言材料诸多方面的选择都表现出大胆的、不设限的气魄,从而创构了一个坦率、舒展的诗歌声音,也让她的语言平添了一抹健康的血色。
(冷霜执笔)
-
答谢辞
-
褶子颁这个奖给我,属于不避亲。感谢组织者、感谢评委们,这毫无疑问是激励。
我应该以领奥斯卡的心情来接受这个奖,我也的确是的。诗歌是真诚的,也是角色的。我们一生最好能多有几种角色,多在几种场景,多见识几个人,多知道几款情感,多一些位置,多几个故乡,多许多口味……我最近时常觉得创造这样的状态,可能比创造作品更基本,在我们已经有了诗的意识的前提下。
大概因此,我其实不太记得写过的具体句子,但很记得当时当地困扰我的问题。许多“困题”——困住人的问题,往往不因为错误,而因为无解或解的成本太高。这在人生的意义上,是无语,也是不新鲜的;在诗意的意义上,却意味着诗意都在未来。这是个好事,不是吗?诗意悬挂在未来的天上,经验在每个分秒走过的过去。以这个结构,诗歌和人的境况对冲,我认为是健康的。
感谢褶子,祝福它持续地办下去,铺出红毯,幻化角色。




范雪
1984年生在陕西汉中,后长于海南
求学北京,然后海外。现居杭州
著有诗集《择偶的黄昏》《走马灯》

3

褶子新锐诗人奖 · 王彻之
-
授奖辞
-
王彻之是年轻一代诗人中的佼佼者,他开阔的诗歌视野与自觉的语言意识,使得他能够在写作中出色地转换日常生活与个人记忆为诗性经验,并以神奇的比喻、自如的叙事、冷静的抒情构建起一种繁复多重的历史书写,既是个人的生命史,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也是时代的记忆史,具有历史分析的特征,诗集《狮子岩》很好地展示了这方面的才能。
(张伟栋执笔)
-
答谢辞
-
首先,感谢褶子和各位评委颁给我这个奖项。对我来说,这既是一份意外之喜,也是一种深切的鞭策。对当代诗这个行业来说,同行的肯定经常比读者的认可来得更珍贵,而来自我所尊重的诸位同行前辈的肯定则尤其如此。过去的一年于我还是有些艰难,一方面是研究的压力,一方面是健康不断出现小问题,诗歌产量比往年少得多。考虑到这种情况,这个奖更是对我身心的一种慰藉,让我知道自己微小而艰辛的努力带来的不完全是疲惫。
按照组委会划分的标准,我还在青年诗人这个年龄段的初期。按理说,四十五岁以下都还年轻气盛,还是尽量少谈疲惫为好。不过诗歌界有个有趣的现象,四五十岁的人忙着证明自己风华正茂,二十多岁的人忙着证明自己有“晚期风格”,故而说说也无妨。但我说的疲惫,和杜甫或阿甘本的历史感没什么关系,大部分是自己难以把握的生活中,那些细微琐碎的奔波和困难导致。当代诗有种说法叫拒绝大词,认为宏大意象容易流于空洞,不如具体的物质性来得可感;但同时诗人们又难以释怀作品中的宏大关切,总希望诗能对历史社会有点用。按照阿多诺的逻辑,坚称自己只是玩文字游戏的诗人,其潜意识更可能是历史化和非诗的,因为越反对诗之外的东西,其实说明对它们就越重视。那么,置身在这样一种非常强调诗人的复杂性和历史性的语境中——相当程度上也是因为学术生产推动的,我常常有一种心力交瘁感。因为我与我个人生活的关系还没有解决,包括我在其中的角色,我的能量和局限,我的心灵与我所亲近或敌对的人的心灵的关系等等。
这些问题我没有解决,我就没有十足的精力去想象我生活之外的东西。在这个层面上,我最近一年的诗为我提供了一种我与自己协商的空间。我说协商,是带着耐心坐下来谈,不是戏剧性的对话,或者自怨自艾。比起拒绝大词和崇高观念,我更关心的是,如何合理地拒绝自身感受力之外的事物,而把感受力范围内的处理好,或者说交流好。借此我试图不偏狭地对待人和诗的关系,努力不从观念上故步自封,抛弃所谓本土化和西化,或者大词和小词,学院和非学院的对立。除此之外,在现实之重的对照下,我希望诗使我获得一种得体的轻盈,或者有修养的反讽,来应对自身的困顿,特别是生活中那些非常微妙而难以言传的感受。我关注诗的语言,因为我相信只有诗的语言才能捕捉生活的这些言外之意,这些内心疲惫或黯淡的时刻。更重要的是,我相信有一种不一定是辩证的关系存在于人和诗之间,即一个人如果无法通过诗理解自己的生活,那么他就无法通过诗理解整个世界。
再次感谢评审们的肯定和鼓励,是你们让我今天不再疲惫。


王彻之
202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2017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人文研究生学部
现为牛津大学文学博士
曾获得2019年第五届北京诗歌节年度青年诗歌奖,
著有《诗十九首 19 POEMS》(纽约,2018)
《狮子岩》(《新诗》丛刊第23辑,海南,2019)



褶子诗歌奖

评委
-
姜涛,1970年生于天津。诗人,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冷霜,1973年生于新疆库尔勒。诗人,学者,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韩博,1973年生于黑龙江牡丹江市。诗人、艺术家。现居上海
王敖,1976年生于山东青岛。诗人,现任教于美国维斯理安大学
张尔,1976年生于安徽。诗人,飞地创始人,现居深圳
张伟栋,1979年生于黑龙江。诗人,批评家,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蒋浩,1971年生于重庆潼南。诗人。现居海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无尽褶|褶子诗歌奖授奖辞&答谢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