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曦~ 发表于 2018-7-31 20:34:50

愚公移山:传承和改变

愚公移山:传承和改变——在山东省高职高专优秀传统文化训练营开营仪式上的发言


牟岩,教授,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教学部主任,烟台市政协委员。从教37年,
吟诵爱好者和推广者,首届“我爱斯文”国学讲师,山东省方言吟诵采录志愿者。



各位领导、各位营友:大家好!很荣幸能作为营员代表与大家交流。昨天这个时间,我刚结束了在广州的形象礼仪管理培训学习回到烟台;翻看QQ空间日志,看到去年今日,我正在北京怀柔若水居传统文化教育中级班学习。那是一次35天的学习。今天上午乘火车到这里参加这次优秀传统文化训练营集训,刚好赶上开营仪式,心里很是欣幸。愚公移山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吧?愚公以垂暮之年、不能毁山之一毛之微力,率子孙三五人,行移山之举,在常人看来,既不明智,也不可行。可谓“愚”也。我们一般对这个故事的解读是“自强不息”“不畏艰难险阻,坚忍不拔”等。我以前也是这样讲的。通过学习吟诵,我有了新的认识。我曾经问过我的学生:愚公哪来的底气可以那样自信地回答智叟:我虽然年老体衰,可能看不到山被移走,但我有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子子孙孙一直做下去,终有一天会把山移走。——他怎么那么笃定地相信他的子孙会继承他的遗志,把这件事做下去?这里面有一个“传承”的问题。因为古代都是子承父业,一代一代会持续做一件事,传承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我们今天还能有这样的底气吗?除了“传承”,我觉得这还是一个关于“改变”的故事。愚公年且九十,面山而居。面对大山,住了快九十年了。大山阻住去路,出行不便,并非一朝一夕,为什么一直都没有想过要移山呢?到年且九十才动念移山,会不会太晚?而且,年老体衰,人力不足,物力更不足,效率极低——挖好一担土,运去渤海湾,往返要一个寒暑,如此效率,怎么实现移山这个大目标?这简直就是我们的现实处境啊!我们每个人面前,可能都有那么一座两座大山,这座山或者是“自满”,或者是“懒惰”,或者是“傲慢”,又或者是“畏惧”,等等。比如我自己,一不小心就会被“自满或自负“这样两座山挡住眼睛:——教了三十多年书,大大小小的荣誉也获得了一些,在某个小范围小领域可能有一点小名气,况且年过半百,职业生涯的尽头已隐然在望。一般人都会想:这把年龄,还那么拼,想干嘛呢?2015年5月,听了徐健顺老师一次讲座,那种震撼感,一下子让我发现了自己的大不足——原来我们以为自己“知道”,却不知道自己的“知道”离真正的“道”还差得远着呢。要改变,别无他途,唯有学习。所以这几年里,我抓住一切机会,努力学习。厚重的传统文化,也犹如大山,纵然挖山不止,有生之年也只能得其丝毫而已。很多人都会说,环境就这样,我有什么办法?愚公之“愚”,在于他没有按常理出牌,没有选择常人的套路:搬出大山去,寻找新的舒适区;或者,干脆放弃挣扎,屈服于现实,不做努力。愚公的做法很简单,即使“年且九十”,想到了,就立即开始做起来。愚公之伟大,也就在于此吧。愚公最后是感动了上帝,“帝感其诚“,派夸娥氏二子帮他把山搬走了。这个结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自助者天助。我想借这个故事表达:——我们都是祖先的子孙,同时也是子孙的祖先,将祖先的文化遗产“承”下来,“传”下去,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义不容辞。——如果你想改变,任何时候都不晚。如果你想做什么,那就去做。徐健顺老师十二年前带领他的学生社团开始吟诵采录和推广时,面对的困难,比十座大山都要高呢。这位当代愚公用十年努力,撬动了中国教育的铁板,让吟诵与传统文化一起走进国家文化战略的构建之中。虽然目前山还未搬走,但越来越多的“上帝”被感动了,越来越多的人愿和他一起做愚公,去完成移山这件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我们也许做不到徐老师那样以天下为己任,至少可以做一个改变自己的愚公,把困住自己前进的各种大山,一一搬走。改变永远不晚!我想,大家一定都是这样想的,所以才有今天的相聚。改变,从我们自己开始,修己正人,改变自己,再影响他人——践行大学之道: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刚才我说,真好,我刚好赶上开营仪式。现在我要说,幸好,我们刚好赶上传统文化的复兴,可以投身其中,略尽微薄之力。感谢这个机遇!感谢这次相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愚公移山:传承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