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林家 发表于 2020-10-27 12:02:07

孙秀华:和彭林家老师的微诗组

本帖最后由 彭林家 于 2020-10-27 23:24 编辑

      孙秀华,笔名:春华秋实,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某校园高级名师。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会员,美学理论家。作品散见于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在线网站、微信公众号平台等网媒,多篇作品入选报刊、中国散文诗年选、散文集、诗集。现兼任巢湖系列文学梦责任编辑、中国文艺新闻网艺术指导、某大型微信公众号平台编辑。           和诗,指作诗与别人互相唱和,也指这种唱和的诗,和就是附和的意思。和 读hè ,指唱和,和答。必须要(步韵、依韵、从韵)的方法,连接原作者的韵律,在平仄的运用以及节奏的安排上,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要求,实现自我个性的主张。在传统诗歌学里,和诗是由两首以上的诗组成,第一首是原唱,接下去的是附和。比如,步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 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从韵, 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现代诗存在一部分无韵诗。那么,无韵诗怎么步韵呢?比较合理的观点是:原唱,唱和要意思差不多,或者有关联。这过程称为和答,和答不必从韵云云,和煦爽畅着语言的活力,翘起生命的帆船,折射出一曲心静之歌。      静,是一种凉爽的心境,如夜的漆黑的深处,躲不过那些窥视的眼睛,在星星和月光的监督下,那张半羞的脸沉浮在夜空里;白天叶子的白汁(.植物中的白色液体)开始盛起来,给日灼的万物萎靡,悄悄地补水;然后,将补给的能量,挑起鲜活的夜生活。先想,那白天无精打采虫子,嗡嗡叫,生怕鸣声失控,惊醒太阳的睡眠,乖乖地藏在某个旮旯胡同,期待夜里疯炸一个个弱小的生命;也许今天一定是疲惫了,希希的颤音,一夜无声;唯有窗外那只准备叫秋的蛐蛐,窸窸窣窣,情入蚊帐;仿佛是蟋蟀唱出褶衣声,那衣服摺叠而形成的印痕,不见一丁点皱纹;偶尔,掺入的臭味美,幽香的幽香,一任万物静下来,才感受到凉风的魅力,倾入心脾地歌唱,美美地,为那知识品读着:各学科的魅力。                                                       ——彭林家                      问       目视云空,一缕缕投影       木与目构成汉字风景       心上眼睛 ,叹惜双木不成林                         想      在树下, 闭上眼睛      声音就住进心窝里      毋论昼夜,毋问东西
知识, 各学科的魅力(微诗组)
                                                孙秀华
1.语文念着听说读写的经 能译会编与天地对话春天

2.英语排列二十六个字母组合出鸟语蛙鸣和方块字比拼谁输谁赢

3.数学 数对形说
量的结构无限延伸
于是道生一


4.物理能量守恒定律

5.化学阴鱼阳鱼阴阳鱼

6.政治道德经

7.历史穿越时空隧道见或不见无中总能生妙有

8.地理坐地日行八万里

9.生物生生不息

10.美术笔下生花

11.体育生命在于运动

12.舞蹈激情飞扬
13.音乐高山流水遇知音
2020.10.25晚,于抚顺煤都             彭林家和他的作家学生孙秀华


编者按:       微型诗是一种短小的诗作,一般三行以内的小诗,不超过30个字,其特点是语句短少、修辞精到、内容深刻、意境深远。微型者,小型也;体积比较小的:如微型雕刻、飞机。老子曰:微、夷、希、此三者不可致诘(jié追问),不可说清楚,故混而为一,一样的太极一也。微者,搏之不得,摸它摸不到。其次是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其上不光明,其下不阴暗,蒙胧无法形容,于是又回复到无。那么,从太极到无极,就是说它没有形状,没有物象,把此现象称为“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尾。凭这个古老的“道”,来驾驭现存的事物,就会知道古老事物的开端,这就是“道”的规律。       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一种无色、无声、无形之物,有点象空气(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诗道,是空气中的氧气,其生命气体的比量;以现实的空气,对比理想的纯氧气,需要克服惰性气体的平衡,获得气感的舒坦,谓之道德平衡,度量衡也。也就是诗性与诗情的合适度,谓之文与质的当量。微型诗道,则是浓缩的当量词汇,放大情绪的气魄,返回情感的诗魂。      显然,古代的佛家禅偈,可以说是微型诗的代表。偈jì,又作伽陀、偈陀。意译偈颂,梵语曰:颂。如偈陀,即佛经中的唱词。系与诗之形式相同,以一句五言或七言表现的韵文。不论三言、四言或多言,一般以四句为一偈。在梵文佛典中,一首四句三十二字的偈颂,谓之一'首卢迦('jiā,又作输卢迦、室路迦)。偈语常用诗句形式,表达佛理、禅机,语言比较接近民间口语。譬如,唐代神秀大师的禅偈诗:“身为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此诗注重从外在的境界进入内心世界,从外致内,佛者多为如此,即为众生相。手法上,采用比喻的修辞,修心以明心见性。由此,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六祖慧能大师的禅偈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偈子则是直接进入了"一切唯心造"的内心世界,以心印心,是为佛祖相,非凡僧所即。手法上,采用辩经(按照因明学体系的逻辑推理方式,辩论佛教教义的学习课程)的修辞,从心致内,揭示佛法的至高境界。   无疑,两位大师的偈子,虽然六祖慧能大师的境界略高一筹,但各有侧重。神秀曰:渐悟。六祖曰:顿悟。好比画中两枝墨莲,一仰一俯,禅机盎然,仰者弘天道,俯者察地途,各有玄机。若是品之禅悟而和,心有菩提开觉悟,镜无物去识尘途之观;若是品之禅悟而和,禅修真性入莲境,佛度苍生道各殊。那么,近代微型诗,在形式以“三”代表万物,内容上以新诗的比量,拓展诗情的七魄,从内致外,反刍三性的诗魂。               “念着听说读写的经 /能译会编/与天地对话春天”。(《语文》)一个“译”字的翻版,盈盈着诗歌,生成时空情感的变化,其本性悠然地在人性至美里绽放。比照之下,孙秀华的微型诗,虽然与大师们的意境相距甚远,但是,审美的期待,诗人借用易经中的术语、道德经的排列、典故的翻版,以及成语、歇后语的错觉,翻陈出新,如《数学》:“数对形说/量的结构无限延伸/于是,道生一”。数与量的扩展之道,翻飞着翩翩的蝴蝶,接轨着庄周的想象,叙述着一、二、三的万物;从而在高山与流水中,邂逅语境的知音;这种个性的创作,得意(内,阴)的理,从内到外,忘形(外,阳)的情;然后,反噬于本性之理,实现是与非是、忘与难忘、马与白马的境界。《化学》:“阴鱼/阳鱼/阴阳鱼”。内阴外阳,内理外气,内性外情等等,构成化和之道。在比较学、艺术史学等相营造读者的幽灵期待视野与作品间的距离,结合的学科里,波动的笔端,借组象征主义荒诞的色彩,如凡高的超现实主义,更着眼于美学领域中的大众传播。               事实上,艺术是潜意识的理想境界,在现实意识的基点上,衔接自我情感的个性审美,如《历史》:“穿越时空隧道/见或不见/无中总能生妙有”。显然,在“无”与“有”的距离的矛盾。创造和欣赏成功与否,就看是否把这“距离”的矛盾安排得恰到好处。在美感经验中,一方面要从实用中跳出来(制造距离),一方面又不能脱尽实际生活(限制距离),那么,熟识的先在审美经验,与新作品接受所需求的'视野的变化'之间的距离。      一是期待视野中性的“活跃”突破——正面失望的期待视野;一个包含更新因素的作品突破,既定期待视野,即正面的失望。二是期待视野中性“ 静止” 期待视野形成——作品没有带来任何创新,于是一个维持原状的期待视野形成。如果作者只是在原作品水平上滑动,就会造成读者期待视野反面失望,每况愈下,会呈现二级失望。三是期待视野“更新”期待视野形成,读者期待之后,必然包含更新要素的作品出现,读者的新期待视野之变,再次形成性情的《音乐》:"高山/流水/遇知音"。(彭林家)


                      忘与难忘         遥望智者的秋野,追随仁者的仙踪,阳来阴往,气炁合和,了然其心境,学子们眼巴巴地等着传道解惑哟,美耶。离家出走,简称“出家”。到三尺讲台心花怒放,为“入世”,阳也;然后,潇洒优游于名山大川,为“出世”,阴也。得意(内,阴)了,可以忘形(外,阳)。但是,随着自然而然的斗转星移,斗柄的方向忘了北,却不可以忘我(合一)。回窝了,“毋忘在莒(jǔ、芋的别称)”比喻永不忘本。       此典出自《吕氏春秋·直谏》:“齐桓公、管仲、鲍叔、宁戚相与饮酒,酣,桓公谓鲍叔曰:‘何不起为寿?’鲍叔奉杯而进,曰:‘使公毋忘出奔在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缚而在于鲁也,使宁戚毋忘其饭牛而居于车下。’”      春秋时,齐襄公残暴无道,当时身为公子的齐桓公曾逃到莒国避难。襄公被杀后,他回国就位。开荤的日子过得好,今天吃素吧。一天,齐桓公、管仲、鲍叔、宁戚等一起吃饭。酒酣饭饱之际,桓公对鲍叔说:“你怎么不起来敬酒祝寿呢?”鲍叔举起酒杯道:“愿您不要忘记出奔在莒的日子!                                    2020年10月22日博仁


















steptg 发表于 2020-10-27 12:02:09

不错!

孙照广 发表于 2020-10-29 13:39:30

妙言美文

赵艳 发表于 2020-10-30 07:17:04

学习了诗妹写的微诗,感觉简练,精准,到位,意境深远,语言美,有创意,越品味越浓,写的太棒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孙秀华:和彭林家老师的微诗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