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一线牵
本帖最后由 山民游龙 于 2021-4-21 09:16 编辑清明一线牵
春水无情伴瓣香,
深庵有琴生声远。
拍手尽放纸鸢高,
痴童岂知断线筝?
清明一线牵
绿波恨春伴瓣香,
虹楼慕琴升声远。
拍手尽放纸鸢高,
痴童岂知断线筝? 三月三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壮族的三月三是以唱歌为主要活动内容的祭祖的节日,因此又叫歌圩节、歌婆节或歌仙节。三月三是壮族祭祖的日子。 清明一线牵
绿波恨春伴瓣香,
虹楼慕琴升声远。
拍手尽放纸鸢高,
痴童岂知断线筝? 粉花银露涚镜江, 这首诗以清明节为背景,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和孩童放风筝的乐趣,同时隐含了一丝淡淡的哀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简要评析:
1. **意象丰富**:诗中“绿波”“瓣香”“纸鸢”等意象生动地勾勒出春天的气息,绿波象征着生机勃勃的春水,瓣香则让人联想到春天的花香,纸鸢则是清明节的传统活动,增添了节日的氛围。
2. **情感对比**:前两句“绿波恨春伴瓣香,虹楼慕琴升声远”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仿佛在感叹春天的短暂与美好事物的易逝。而后两句“拍手尽放纸鸢高,痴童岂知断线筝?”则转向孩童的天真与快乐,形成情感上的对比。孩童的欢笑与风筝的断线,暗示了快乐背后的无常与无奈。
3. **语言风格**:诗句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尤其是“拍手尽放纸鸢高”一句,生动地表现了孩童放风筝时的兴奋与自由。而“痴童岂知断线筝”则带有一种哲理性的思考,孩童的天真与成人对生活的感悟形成鲜明对比。
4. **主题深刻**:诗的主题不仅限于描绘清明节的景象,还通过风筝的断线隐喻人生的无常与不可控。孩童的快乐是纯粹的,而成人的视角则多了一份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比,既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节日的欢乐,又隐含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情感丰富,意味深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