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作《飞翔的妈妈》一诗的背景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05/e7dbd22b8d0a40c8b986c4885946d921_th.jpeg我写作《飞翔的妈妈》一诗的背景
左岸
我的《飞翔的妈妈》一诗被网络诗选郑正西老师选入“诗与非诗”栏目以来,得到不少诗友的关注,可以说褒贬不一。其中对结尾的一句诗质疑声最大。既有不明白的又有误解的,当然一方面因为病句本身造成的,另一方面对诗背后的历史不甚清楚。我作为本诗的作者,藉此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写此诗的触点。
歌颂母亲与爱情是诗人的天职。选择什么样的角度切入那是诗人生活阅历和个性所决定的。
人们普遍有一种同情心,悲剧的主题往往会产生更多的共鸣,常常因外部一种创伤把自己摆进去,而得到同类心灵的抚慰,是快感更是智慧的体现。我在长期写作中追求写底层小人物悲欢离合的历程。尤其生活中的磨难、痛苦,即所谓一些伤感为元素揉进诗里。
诗是历史的眼睛。
首先,告诉大家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七十年代初期,正是国家祸水肆虐最严重的时期。对七零后的人们来讲,可能是模糊的,这也正常。那时,人们的生活极端艰辛与贫困,作为少年的我常常因为饥饿,偷吃一小块苞米面饼子,而遭到父亲棍棒伺候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于是,我的心里埋下要写这一段生活的种子。后来,在一次聚会的酒桌上,一个同学给我讲了童年时代的故事,很感人。他的母亲为不让他挨饿,拖着病身子,一次次牵着他的手上山采集各种野果,使他不但活下来而且茁壮地成长,而她妈妈因为极度疲劳,离他而去,埋入这片曾经给他带来无限欢乐的山谷中长眠。如是,萌发了我写这首诗的冲动。
童年的母爱是刻骨铭心的。也是纯洁的,绝不允许半点玷污。
同时代人彼此有着磁场的感应。
生活再艰难,也得继续。我写了那位同学的位父亲,在失去妻子后很长的时间之后又为孩子找了一个后妈。这里边有两个纠结。
一是当时的年代封建意识非常猖獗,丧偶的哪一方再嫁或再婚都是大逆不道的。尤其女性更甚。父亲的选择也是艰难的,为了孩子,他也只能这样做。
二作为第一人称的懵懂少年,不谙人事,排他性不容置疑,不接受父亲又为他找了一位后妈,是无可厚非的。但随着年龄增长,他会慢慢接纳的,这是后话。
写诗归根结底是写人。
准确真实地挖掘出某个时间段人性脆弱的瞬间凸显,使人们相信它是生活大树的一片叶子抑或一道微弱的年轮。
泰翁一席话始终激励我的写作方向:“源于伟大心灵的体验的有生命的语言,只能通过个别生活的经历不断予以说明并在各自新的发现中增加它们的神秘”(泰戈尔)。
以上就是我写这首诗的过程和意念。
在北方,冬日的阳光诱惑我及时从钩沉中抽出身来,看见年轻的人们在华丽地打着雪仗,我突然一阵眩晕。
2012-1-12于大连
附原诗:
飞翔的妈妈
我怀念山,怀念
通向一座寺庙的小道
和被时光
啃食得只剩下
一堆骨头的河滩
我怀念躲在草垛里
不肯嫁出去的过去
怀念斑鸠的后代
怀念
一首山歌的背后长出
一只弯弯的牛角
我怀念故乡
怀念在草尖上
飞翔的妈妈
那时我很饿
妈妈似一只斑蝶在草尖上
转来绕去
摘下很多野山樱给我吃
直到今天想起它
舌尖仍会生出
妈妈酸楚的笑靥
永远
自从我少年的影子
陪妈妈安睡在山谷里
我不会再去吃──
那些暗红的泪珠了
就像我现在
许久以后
怀念已组成我生命中
最敏感的部分
故乡
你如何叫我面对
爸爸的
曾经属于妈妈的臂弯里
却躺着另外一个女人
不错! 继续跟读左岸老师好诗! 欣赏左岸老师的好诗,好像不用背景介绍也能理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