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查看: 1601429 | 回复: 0

古雪
发表于: 2019-3-9 19: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曲牌
曲牌是传统填词制谱用的曲调调名的统称。俗称“牌子”。古代词曲创作,原是“选词配乐”,後来逐渐将其中动听的曲调筛选保留,依照原词及曲调的格律填制新词,这些被保留的曲调仍多沿用原曲名称。明代以前所形成的戏曲声腔,如昆山腔﹑弋阳腔,以及由明清俗曲发展成的戏曲剧种,大多以曲牌为唱腔的组成单位,通称作“曲牌体”唱腔。
简介

曲牌的文字部分须“倚声填词”,多作长短句,少用齐言。各曲的句数﹑用韵﹑定格(何处可加如“也罗”之类的和声),以及每句的字数,句法和四声平仄等,都有一定格式,从韵文文体来说,曲牌即为此种文体的格律谱。每支曲牌唱腔的曲调,都有自己的曲式﹑调式和调性﹐以及本曲的情趣。各曲的分句分读,和唱词常相一致;曲调进行的高低升降,可因唱字的四声调值和曲词的思想感情不同,而有所变化。曲牌有长有短,节拍有定有散,但都有首有尾,自成起讫。

历史

明王骥德《曲律》说:“曲之调名﹐今俗曰‘牌名’”。可见“曲牌”之称由来已久。古代词曲创作﹐原是“选词配乐”﹐後来逐渐将其中动听的曲调筛选保留﹐依照原词及曲调的格律填制新词﹐这些被保留的曲调仍多沿用原曲名称﹐如〔折杨柳〕﹑〔后庭花〕﹑〔虞美人〕﹑〔懒画眉〕等﹐遂成“曲牌”。从汉魏乐府﹑唐宋词调以至金元剧曲散曲﹑明清歌谣俚曲﹐曲调屡有增减。明沈璟《九宫词谱》共列曲牌685种﹔清乾隆十一年(1746)编成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汇集南北曲曲牌2094种(同名异体共达4466支)﹐每种曲牌各有专名。明代以前所形成的戏曲声腔﹐如昆山腔﹑弋阳腔﹐以及由明清俗曲发展成的戏曲剧种﹐大多以曲牌为唱腔的组成单位﹐通称作“曲牌体”唱腔。 曲牌牌名来源不一﹐有以地名命名﹐如〔梁州序〕﹑〔伊州衮〕﹑〔福州歌〕﹑〔东瓯令〕等﹔有以曲牌节拍或节奏特点命名﹐如〔长拍〕﹑〔短拍〕﹑〔急板令〕﹑〔节节高〕等﹔有以乐曲曲式结构命名﹐如〔三段子〕﹑〔四换头〕﹑〔三叠排歌〕﹑〔三部乐〕等﹔有的以来源命名﹐如〔文序子〕﹑〔大迓鼓〕﹑〔卖花声〕等﹔有因字面错讹﹐转义为名﹐如〔朝天子〕原是名种牡丹〔朝天紫〕﹔〔醉翁子〕原是唐人讽咏醉公子的篇名。此外尚有其他民族语言的音译﹐如〔者古〕﹑〔魔合罗〕﹑〔拙鲁速〕﹑〔阿纳忽〕等等﹐以及歌者创用牌名。 曲牌原为声乐曲﹐後在戏曲中有改为用器乐演奏的﹐遂演变为器乐曲牌。

分类

曲牌有器乐曲牌与文词曲牌之分,前者按宫调系统、律吕分类来体现各地各流派各自的音乐风格,后者则是按句式、平仄、韵位所作的曲文曲字。曲牌在曲的长篇大论中没有清楚地分为器乐曲牌和文词曲牌,因为剧本作者既精通二十律吕、九宫十三调的器乐格律,又熟识内涵廿九韵、十九韵诗词曲格律。既是戏剧家,又是诗词家、曲艺家。剧本之中已全面标明,不必分工,如:板眼由鼓师处理,音乐宫调由乐师处理,曲文曲字由诗词家处理等等。 器乐曲牌有南曲北曲之分。北曲较单纯,南曲随地方剧种、语言音乐、传统风格不同而不同,如:莆仙方言区所流传的曲牌大题“三百六”,小题“七百二”,不仅应用范围广,而且只要你说出曲牌,他就可以不假思索地哼出。莆仙方言区的曲,除戏曲之外,还有“师公曲”“经师曲”“鼓头曲”“和尚曲”,农村结婚用的“金文曲”。大同小异,“题头”基本一样,可惜文词曲牌却均已失传,戏曲剧本只用五、七言排句,偶尔派用部分长短句也不是按曲牌格律谱的。(“金文曲”中的一支“出灯金文”还偶尔保留较完整的《驻云飞》格律。)

内容类别

1.西皮小开门:京剧胡琴曲牌,多用于配合帝王、后妃升殿时的仪仗、先导,以及他们本身念引、入座和大臣们参拜等动作,如《宇宙锋》 中秦二世的升殿等,有时也可以配合一般动作,切不限于人物身份,如《空城计》中的老军扫街,《群英会》 中鲁肃放置假信等,均奏[西皮小开门]。

2.胡琴曲牌 :京剧的胡琴曲牌基本上和笛子曲牌一样,也是用于打扫,**,梳妆,设宴,行礼,庆贺,祭奠,行路过场以及舞蹈等处,还有在配合哑剧式的表演动作时也经常使用。由于胡琴等弦乐器操作灵便自如,适应力强,所以胡琴曲牌在舞台上的运用比笛子曲牌更为灵巧。胡琴曲牌大部分是从昆曲用的笛子或唢呐曲牌移用过来,如[小开门]、[万年欢]、[柳摇金]、[山坡羊]、[川拨棹]、[傍妆台]等。也有来自民间丝竹乐曲的,如[花梆子]、[东方赞]、[小磨房]、[海青歌]等。这些曲牌改用胡琴演奏之后,由于胡琴各种定弦的特色和演奏时的弓法、指法的运用以及和二胡、月琴、弦子等的配合,往往会出现更为新鲜的效果。 胡琴曲牌又名丝弦曲牌,一般不用锣鼓伴奏,有时只用单皮鼓或大小堂鼓击奏花点。丝弦曲牌也有只用弹拨乐器演奏而不要用弓弦乐器的,这是为了表现某种特定的情调,如《空城计》中诸葛亮在城楼抚琴所用的“琴歌”等。

3.吹打曲牌:凡唢呐曲牌中的清曲牌,笛子曲牌,均称吹打曲牌。

4.干牌子:干牌子又名干念牌子,原是可以唱的曲牌,后来改唱为念,去其曲调,仅留下锣鼓伴奏的部分,以锣鼓的音响节奏来衬托干念台词的节奏,如[水底鱼]、[扑灯蛾]、[四边静]、[金钱花]等都属此类。这种干牌子有时也去其念白,仅以锣鼓节奏来配合舞台上特定的身段动作。

5.大字牌子:京剧曲牌依其配器形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类别,凡带有唱词,以群众齐唱形式出现,并有唢呐加锣鼓伴奏的曲牌,就称为大字牌子。所谓大字就是曲词,过去的工尺谱,是把曲词用大的字体写在中间,而曲谱是附在大字旁边的,故名。又称混牌子,混曲牌,锣鼓曲牌。

6.混牌子:凡把大字牌子去掉歌词,仅由唢呐吹奏曲调,并加锣鼓伴奏的,名为混牌子。

7.清牌:凡把混牌子减去锣鼓,仅由唢呐吹奏的曲调,名为清牌子。

8.八板京剧胡琴曲牌,[八板]又名[老八板],是中国民间流行很广的器乐曲。京剧多用于活泼轻松的舞蹈场面,如《红娘》中的扑蝶(用西皮),《桑园寄子》中的绑子(用二黄),及《打花鼓》的舞蹈等,均奏[八板]。

9.八岔京剧胡琴曲牌,[八岔]是从八个曲牌里选出八个乐句,经糅合联成一个完整的曲牌,因而得名。[八岔]的曲调顺畅,旋律优美,音调与四平调相近,故多用于四平调或二黄原板的前面。如《梅龙镇》 、《问樵闹府》等剧,均用[八岔]伴奏。

10.二黄小开门京剧胡琴曲牌,用法与[西皮小开门]相同,只是用于二黄戏中。如《贺后骂殿》中的赵光义和《大保国》中的李艳妃上场,以及《问樵闹府》中范仲禹酒醉被送往书房,《清官册》中寇准更换服装等处,均奏[二黄小开门]。

11.反二黄小开门京剧胡琴曲牌,不一定用于唱反二黄的剧中,而是与正二黄的小开门变换使用。如《贵妃醉酒》中高、裴二力士及宫娥们向杨玉环进酒时,即奏[反二黄小开门]。

基本形式

一,由若干支不同的曲牌联成一套

二,主要有一支曲牌多次重复(其中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构成一套

三,古人所说的“子母调”,即除引子、尾声之外,基本上由两支曲牌交互循环而成。类似缠达。在南曲、北曲中都有,如北曲的正宫套曲内常有[滚绣球]与[倘秀“一宫到底”。南曲发展到昆曲时期,宫调的运用日益成熟,在严格之中又有其灵活性,一组套曲可以用二至三个宫调。但这些宫调也必须是相通的(属于一种笛色,即属于同宫系统),以求得调性上的统一和谐。此外,古人认为不同的宫调具有不同的声情(调性色彩),可根据剧情选用相应的宫调。

套曲中的曲牌排列有一定的层次。基本上是慢曲在前,次为中曲,急曲在后,依次递变。前面的引子和最后的尾声常用散板,因而形成:散——慢——中——快——散的规律。套曲的名称,往往以第一支曲牌以及所属的宫调命名。如第一曲为正宫的[端正好],则称为[正宫·端正好]套,如第一曲为[新水令]属双调,则称为[双调·新水令]套等。套曲就音乐来说,可分为北套与南套。北套为北曲,南套为南曲。昆曲中两者兼用,但在用北套时,仍保持着北套一宫到底与一人主唱的特点。此外,还有南北合套与南北联套的套曲形式,以表现人物性格的矛盾冲突和戏剧情节的跌宕起伏。并可以用集曲、借宫、犯调等创作手法以丰富其表现力。曲牌联套的演唱形式是多样的,除独唱、对唱外,还有合唱(即齐唱)作为穿插。

特点

曲牌是昆曲中最基本的演唱单位。全国共有300多种戏曲曲种,在音乐体系上分为两种:板腔体和曲牌体。绝大多数剧种是板腔体,少数是曲牌体。而昆曲的曲牌体是最严谨的。据**年间的曲学大师吴梅统计南曲曲牌有4000多个,北曲曲牌有1000多。常用的也仅200多个。最流传的南曲曲牌如《游园》 中的[步步娇],[皂罗袍],[好姐姐]、《琴挑》中的[懒画眉],[朝元歌]。这两出戏也是用来为男女演员打基础的。故昆曲中有女学《游园》,男学《琴挑》 的说法。

北曲谐S玫挠?“端正好”,“新水令”,“醉花荫”,“点绛唇”,“粉蝶儿”,“斗鹌鹑”,“一枝花”,“集贤宾”,等八套。昆曲中在应用曲牌时构成联套,(又称套数)通过联套的选用、调剂、对比组成一个整本大戏的音乐和文学结构,基本上一出戏是一个套数。

曲牌的音乐结构和文学结构是统一的。由于曲牌是由词发展而来,又称词余,在文字上是长短句式,写作就是填词。一个曲牌有多少字,几句,每个字的平仄声,都有规定。而且重要的词位严格到仄声中应有上(∨),去(\ )之别。如不根据平仄声就要形成倒字,很难谱曲和演唱。这也是写作和演唱昆剧难度很高的一个原因。

曲牌演唱的特点是“以字行腔”,腔跟字走、在演唱上也有一定的腔格,不同于其它戏曲可以根据演员个人条件随意发挥,而是有严格的四定:定调、定腔、定板、定谱。

曲牌格律

曲牌格律谱和词谱一样,是记述,标志每支曲牌固定的字数、句数、句式、平仄、韵脚的辞书,和填词一样,按这个固定的谱序填入需要的字、词,组成一支完整的曲,如:《满庭芳》北曲中吕小令(全曲十句九韵,只引头三句)。

西窗酒醒(韵),衾闲半幅(句),鼓转三更(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耠 仄仄平平

曲牌格律谱是天下统一的,好象诗词格律,作品符合率高低,直接体现作者的创作水平,也直接展现了优劣的文学素质。曲韵、曲牌、曲谱在制曲过程中必须熟练掌握,广泛应用,因为诗词是文人俊造“小天地”,而曲是人民大众化的口头语,是民族“大观园”,它的口语化便于唱,便于诵。 (武亚木)

曲牌名一览

A>

暗香 爱月夜眠迟

B>

别怨 步虚词 步蟾宫 步步娇 不怕醉 薄命女 伴云来 白雪词 八归

C>

重叠金 采桑子 丑奴儿 长相知 长歌行 长寿春 长寿乐 长干行 长相思 长别离 窗中月 从军行 春去也

春光好 春景丽 春从天上来 朝天子 朝天乐 出墙花 昭君怨 辞世颂 垂杨 愁春未醒

D>

丹青引 定风波 点绛唇 独不见 得胜乐 得胜令 得春令慢 端正好 斗芳菲 道人欢 大圣乐 东仙 东坡引

东风齐着力 东风第一枝 多丽 夺锦标 滴滴金 对玉环 捣练子 灯月交辉

F>

风中柳 丰年瑞 防露

G>

广寒秋 隔帘听 告春来 更漏子 高山流水 歌头 归田乐 归去曲 归朝欢 古都白 古女冠子 挂玉钩

桂枝香

H>

红情 红窗听 好时光 好事近 好女儿 后庭花 河满子 贺新郎 贺佳节 鹤鸣空 恨来迟 花别离 花非花

花心动 花自落 花发沁园春 忽都白 汉宫春 汉东山 皇帝炎 荷叶铺水面 胡兰子 胡十八

J>

解语花 解连环 江南好 倦游春 金浮图 金缕曲 佳人醉 将军令 节节高 贾儿 绛都春 镜中人 寄生草

集贤宾

K>

快活三 快活年 快活 款残红

L>

乐世 露华 临江仙 龙山金 凌波曲 落梅花 柳梢青 两同心 浪里来 懒画眉 荔枝香近 绿意 泪珠弹

离别难 留春令 恋情深 六丑 浪淘沙 留客住

M>

满庭芳 满路芳 满江红 满园春 满园芳 满宫花 陌生花 牧羊关 明月行 莫思归 牡丹春 明近 卖花声煞

迷神引 闷葫芦 马调头

N>

南柯子 内家娇 女冠子 念奴娇 农家乐

O>

偶相逢

P>

贫也乐 品令 普天乐 破阵子

Q>

倾杯乐 情久长 清平乐 鹊踏枝 千秋岁 泣颜回 齐天乐 墙头花 群英集 庆宫春 青山湿遍 秋光满月

琴调相思引 庆团圆 庆佳节 曲入冥 青衫湿遍 沁园春 琴曲 巧团圆 倾杯令 倾杯 秋宵吟 秋夜雨

秋波媚 秋蕊香 秋景丽

R>

如梦令 绕地行 绕地好游 人月乐 人月圆 入破第一 二十四令

S>

扫地花 散天花 四季花 四季调 四边静 四迭 四朝元 四换头 四字令 思归乐 思越人 诉同心 诉衷情

苏幕遮 苏武慢 疏影 少年乐 少年游 山坡羊 山桃红 伤春怨 生查子 胜利乐 声声好消息 声声慢

双双燕 十六字令 十八香 十二郎 时新乐 水调歌头 水仙子 水底影 收江南 水喜人心

T>

天香 天净沙 天下乐 天上谣 天仙子 探春慢 探春 探芳信 探芳讯 踏莎行 唐多令 弹黄调 调笑令

太平时 四家乐

W>

望远行 望湘人 望帝京 望海潮 望梅 望江楼 望梅花 望夫歌 望蟾宫 维扬好 文风盛 误桃源 误佳期

梧叶儿 无闷

X>

小重山 小秦王 小将军 潇湘神 消息 闲中好 夏初临 相见欢 遐方怨 惜芳菲 惜不得 惜余春 惜分飞

喜朝天 喜连声 喜春来 西地锦 西河 西湖月 雪里梅 新时令 新起点 新水令 侠女 行不得

Y>

宴遥池 宴桃园 眼儿媚 杨柳青 夜行船 夜飞鹊 夜半乐 夜深沉 一叶落 一寸金 一剪梅 一枝春 一点春

一枝花 一枝秋犯 一半儿 一封书 意难忘 意不尽 忆少年 忆仙姿 忆故人 忆江南 忆旧游 忆余杭

忆故人 迎仙客 忆秦娥 绮罗香 应时 应天长 迎春乐 月中行 月下笛 月中仙 永遇乐 鱼水同欢 玉抱肚

玉楼春 虞美人 御街行 渔家傲 于中好 怨别离 远望行 愿成双 韵令 阮郎归

Z>

驻马听 醉娘子 醉垂鞭 醉翁操 醉红妆 醉思凡 醉花间 醉太平 醉公子 最高楼 早梅花 早梅芳 字字双

昭君怨 占春魁 浙东生 昼夜乐 中兴乐
跳转到指定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识论

识论

主题:14 | 回复:21

精彩直播
《七律-春晨》

《七律-春晨》图文/孙庆 日暖风和恰仲春,花香鸟语共清晨。流莺婉转鸣高树 ……

点击参与往期回顾
诗人榜
丰车

诗歌主题:6482

罗志海

诗歌主题:4487

石梅

发帖数:14029

月光雪

发帖数:7211

丰车

发帖数:6482

缘圆阁主

发帖数:5264

罗志海

发帖数:4487

妙庆居士

发帖数:3859

南岛(青衣童生

发帖数:3636

田间识字翁

发帖数:3149

劳士诚

发帖数:2949

洗涤心灵的雨

发帖数:2681

关注中诗在线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诗在线

© 中诗在线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11600号-1 技术支持:壹网

联系邮箱|手机版|小黑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