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彭林家
发表于: 2019-11-20 20:0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彭林家 于 2019-11-21 20:10 编辑

铁龙2.jpg
   李铁龙,著名诗人书法家,南开大学经济学研究生学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吉林省第八届文联及作协全委,吉林省新诗学会会长,连续三届被聘为吉林省高校大学生诗歌朗诵大赛特邀导师,吉林省图书馆特邀演讲嘉宾,长春大学客座教授,诗集获吉林省政府长白山文艺奖,吉林省社会科学论文二等奖,新诗代表作《土地》获得中国诗歌网2018年度前十佳作,多次被国家及省级大型文艺晚会选为朗诵作品。以新诗学会为平台,自2010年以来,充分发挥《北斗诗刊》、吉林新诗网、吉林诗人艺术家论坛等媒介作用,组织全省诗人开展各类活动,效果良好,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古典格律诗词及新诗作品《心翼集》《思絮集》《秋叶集》三部作品被重点大学图书馆收藏。现任省政协书画院书法顾问,长春市净月潭瓦萨书画院副院长,出版《李铁龙书法作品楫录》,书法作品被驻华使节、外国友人、政商文化界名流收藏。数十所高校、中小学聘其为诗歌及书法导师。十多位国家及省内著名作家、诗人、文学评论家撰文对其诗歌书法作品予以高度评价。(转自中国新闻网)

厚德载物.jpg
   ——读李铁龙三本诗集随想  

            著名作家吉林省文学院院长韩耀旗

一、审美之外的气象风度

    人也像山一样,有风范。风范者,气象风度也。例如泰山,五岳之首,自秦始皇到泰山封禅,泰山就有了王者风范,所以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再如峨眉山,佛教、道教的重镇,有仙风道骨的风范,所以崇尚道家的李白写下了《峨眉山月歌》。还有华山,一派峥嵘气象,险不可攀,所以有“自古华山一条路”的说法……李铁龙是一座山,有山的若干气象风度。
    与李铁龙相识已历十几载,接触时密时疏。初次结识,他刚过而立之年,在省委机关某部门任职。居庙堂之高,自然注意仪表。他给我的印象是衣冠楚楚,相貌堂堂,举手投足,蕴藉有度。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话说是:“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我有时想,李铁龙在省城当个不大不小的官儿委屈他了,应当到外交部当个外交官。后来接触时间长了,也领略到了他性格的风范。他坦诚率真,仗义执言,爱憎分明,嫉恶如仇。他的心扉像无云的天空,完全敞开,向你蓝过来。他把真诚质朴看作是艺术和人格的最高境界。他是性情中人,有时难免带有情绪化。他喜欢的人怎么都行,他认为是蝇营狗苟之徒,一定是侧目而视,有时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连眼珠都不转过去。他常说:“诗不艰深为大雅,人归质朴是成熟。”我省著名文艺评论家朱晶很欣赏这句话,把头一句作为他一篇文章的题目。李铁龙睿智,但并不迂腐,一颗心清澈见底。作为朋友,你可以大胆地跟他往前走,路上绝不会有陷阱。他不为自己的稻梁谋,不为自己的名利谋。常为朋友谋,为老百姓谋。他任公职,对基层群众满怀深情,我听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老百姓不容易,别和老百姓过不去。他有侠士风骨,能为朋友挺身秉命,我亲历了两件事。
     思宇是我省一位重要诗人,有着强烈的诗歌精神。为了写诗,甚至丢了工作。他绝少市场手段,和妻子流寓长春,生活艰辛。李铁龙成为吉林省新诗学会常务会长后,请思宇出任《北斗诗刊》主编。在省作协八届一次全委会召开的前一天晚上,李铁龙给省作协两位负责同志打电话,推荐思宇当全委,理由是他在我省农民诗人中最孚盛名,且贡献很大,得到作协主要领导的赞许,在第二天全委会上思宇当选省作协全委。
   再说其二,萧奕是一名七十多岁退休教师,也是李铁龙一位朋友的兄长。萧奕呕心沥血十载,写出一部62万字反映抗日战争的长篇小说《黑土地上的人们》。其中艰辛就像曹雪芹说自己写作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萧奕写完之后,压于匣中,苦于无法出版。李铁龙为此书的面世奔走操劳,首先让我给写篇序言,以使内容不能缺项;并与作者一起到吉林人民出版社,落实出版事宜;又到印刷厂照排室,参与封面和版式的设计,帮助把书名改为《铁血狂飙》,用自己遒劲的书法题写了书名。这部小说出版后反响不错,但是没有几个人知道,李铁龙为此书出版所付出的幕后劳动。
     李铁龙性格中有许多可贵的元素,比如公益情怀。在2010年以前,我省新诗作者没有一个团体,更没有自己的刊物,都是一盘散沙,各自为战,群燕无巢,滞后了我省新诗创作和发展。也有一些人先后三次想成立吉林省新诗学会,却困难重重,均告搁浅。不少诗人跟李铁龙说,你在机关,有人脉,牵头成立个组织,这对于新诗创作是功德千秋的事。于是,李铁龙迎难而上,开始张罗。在省文联党组书记杨廷玉、省民政厅副厅长潘占学鼎力相助下,各种手续不到半个月就批下来了,这简直是个奇迹。2010年3月3日召开成立大会,群贤毕至,喜气洋洋。会场在长春宾馆,堂皇气派,这与有些人事前设想的找几个人简单商量商量,找个小饭店吃顿饭就完了大相径庭,没曾想整这么隆重。吉林省新诗学会阵容相当可观,囊括了吉林省所有著名的诗人和作家。中国作协、中国诗歌学会及舒婷等30多位国内外著名诗人和刊物发来贺信。吉林电视台当晚就进行了报道,《吉林日报》文化新闻部主任龚保华亲自写了报道。著名诗人、省新诗学会顾问芦萍当天夜晚给李铁龙写了一封信,实际是一篇文章,题目是《闪耀的星空——写在吉林省新诗学会成立之际》,发表在《吉林日报·东北风》上。新诗学会创办了《北斗》诗报,后来改成了《北斗》诗刊;创办了“吉林新诗网”。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北斗》诗刊就发表300多位诗人的几千首诗,成为展示吉林诗歌风采的窗口和培养文学新人的平台。2013年,省作家协会召开第八次代表大会,选举出78名全委,新诗学会成员就占了28席之多。新诗学会还多次召开诗歌研讨会,开展征文大赛,组织诗人到基层采风、体验生活,有力促进了吉林省诗歌事业的发展。
     李铁龙诗歌以外的艺术造诣更是令人称奇。钢琴,有音乐王国中的皇者之尊。李铁龙用稔熟的十指之法,时常弹奏一些名曲: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世界圆舞曲之父施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等。李铁龙演奏这些曲子,不仅是感受到一种磅礴的情绪,获得直觉的力量,而且也能把音乐的某些元素借鉴到诗歌创作中。他诗歌中那种节奏鲜明、抑扬合度的音乐感,不能不说与钢琴有异曲同工之妙。芦萍说李铁龙的诗歌有"精鹜八极,心游万刃”的境界,也许就是来自音乐的神助。比音乐更能体现李铁龙审美风范的是他的书法。由于中国汉字的象形特点,使书法成为一种造型艺术。李铁龙研习书法,锱铢积累,四十多年不辍不弃,终于修成正果,成为我省重要的书法家,很多人开始收藏他的书法作品。他的草书,笔走龙蛇,变化万千;他的行书,张合有度,行云流水;他的隶书端庄凝重,稳健如磐;他的楷书基础深厚,章法稳重。我们不一定能看懂李铁龙书法上的每一个字,但是我们可以欣赏到线条的均衡、布局、速度,或空间,甚至是墨的浓淡干湿。有时我们欣赏他的书法作品,好像在欣赏音乐的流动一样,借助视觉上线条的飞动,也仿佛经历了生命的起伏顿挫,昂扬跌宕。
    李铁龙的书法,有一个特点,就是把生命体验和浩然正气融入到字里行间。我国著名美学家宗白华说:“中国的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版,第383页)我们看李铁龙书写的“铁血狂飙”,笔顺趋于上走,字的毛边犹如马鬃抖动,给人一种生命勃发的感觉。“精气神”三个字,笔触昂扬,气韵饱满,仿佛是三个元气淋漓的武士比肩而立。“玉树临风”则充分体现了李铁龙的气质风范,内涵生动,气象不凡,诗意盎然。中国的书法讲究心正字端,神怡笔畅,因为中国书法有一种内敛的文化精神和人格境界。正如宗白华引用米芾的话说“心匠自得为高”。(同前书,第163页)鉴于李铁龙书法上的造诣,他被吉林省政协书画院聘为顾问。   
   艺术形式之间,是互相融合渗透的。书法和音乐的造诣,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丰厚学养。
李铁龙1.jpg

二、蚕在吐丝的时候,没有想到吐出一条丝绸之路

   2004年7月,李铁龙的第一本诗集《心翼集》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段成桂,中国诗歌学会秘书长、文艺评论家张同吾分别题写了书名;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著名诗人曲有源赋诗两首作为代后记;中国诗歌学会副秘书长、著名诗人桑恒昌写了题为《识得长白山下路,心有天池一掬水》的序言。桑恒昌写道:“他任公职,利用挤出来的时间读诗、写诗,已属不易。把诗写得这么好,这么有意境,有内涵,有诗味,更是难得。读他的诗常常掩卷冥想,这是因为他的诗有张力,不由你不投入其中,于第二次创作中,去延展他的诗意。”
    2007年4月,李铁龙的第二本诗集《思絮集》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吉林省文联党组书记、著名作家杨廷玉写了题为《思絮与思绪》的序言;《长白山诗词》常务副主编、诗人秋枫和作家宫庆山分别写了赏析文章。杨廷玉在序言中说:“这本‘思絮集’其实是个思绪的过程,从思絮到思绪再还原思绪,正是激情四射的诗人对生活咀嚼的结晶。也可以说,没有作者对生活的深邃理解和感情浸泡,是断然写不出这些充满真情实感与哲理的好诗好词的。”
     2008年12月,李铁龙的第三本诗集《秋叶集》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杨廷玉写了题为《意象之美》的序言,著名文艺评论家朱晶和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任林举分别写了题为《新诗创作的执意探索》和《古典与现代的遥相呼应》的评介文章。杨廷玉在序言中说:“《秋叶集》,秋染红叶,诗燃激情,万紫千红的秋叶既是生命的成熟,也是生命的收获,更是生命的开始。不是吗?一竿风月,一点灵犀,一瓣心香,诗人正是在不经意间点燃澎湃的激情,将各种散在的元素用思想的三味真火充分冶炼,锻造出可吟可颂的美妙诗篇。”
朱晶在《新诗创作的执意探索》一文中说:“铁龙那些体式自由又意蕴丰富的诗作,不着技艺痕迹,尤见其新诗写作的出手不凡。他力避直白,往往在习见的命题中,捕捉一种朦胧的意象,探寻一种内在的隐喻,从而营造出交织着心悦或苦涩的美的意境。”
    任林举在《古典与现代的遥相呼应》一文中说:“是的,诗确实不是写出来的,它们是从诗人的生命中迸发出来的。当我看到铁龙先生那些微小而又极富生命力的语言颗粒穿越纸背呼啸而来时,我相信,没有谁的灵魂不会因为这些意外撞击而震撼。”
     李铁龙的三本诗集,犹如三个支点,构筑了一个稳固而多彩的审美世界。里面的那些文字,是红尘世界人们心灵保洁的一个个氧离子,是形成文化氛围的一条脉搏,是奔向精神高度的一条路径,是吉林省文学地标性的象征。
    2007年第2期《吉林画报》准备在封二刊登邓小平在长白山的一张照片,是摄影家刘恩泰的作品,从未发表过。为了引导读者延伸阅读,总编决定找一位诗人,给这幅照片配一首诗,他就问一些人谁的诗写得好。不少人都说,你找李铁龙啊。于是,他应邀写了一首《七绝·邓小平同志登长白山有感》:“又见龙潭池水清,伟人谈笑雾中行。登高一指诸峰小,不到长白枉此生。”李铁龙这首诗连同邓小平的照片,发表在2007年第2期《吉林画报》封二上。一些专家看了,都说诗写得好,有意境,讲格律,展现了邓小平作为世纪伟人的气度和境界。
易洪斌是我国著名画家、美学家和作家,他画的马,大写意,气势磅礴,意象横生。徐悲鸿之后画马者,出易洪斌之右者不多。有一次,二十多位朋友聚会,李铁龙看到易洪斌一幅《奔马图》:前面是一匹势如蛟龙、四蹄生风的骏马,后面是几十匹,最后在朦胧的意象里似有百匹千匹骏马从天而降,嘶鸣而啸,给人一种“喑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的感觉。李铁龙被深深地震撼了,当即赋诗,吞吐成篇:“才看惊雷四海生,又闻霹雳九霄行。神驹一跃三千里,纸上飞来百万兵。”此诗一出,语惊四座。在座的易洪斌当即把李铁龙的这首诗存在手机里。四年后,易洪斌在一次文学界名流聚会上,居然把这首诗又向大家作了介绍,在场的文学家们无不称奇。
     贾风山将军曾任吉林省军区副司令,现任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是著名的散文作家。2011年6月,他出版了八卷本的《贾风山散文随笔文集》,中国作家协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首发式。第二集《守望乡土》其中的两篇文章:《亲近泥土》和《守望乡土》,引用了李铁龙的诗歌。贾风山这样写到:“古今中外的文化人以诗来讴歌乡土者不计其数,我更欣赏诗人李铁龙《土地》的诗:‘有什么/你不能包容/即使都踩在/你的头上/一切随你而生/一切随你而长/一切随你而亡/一切因你/而有了重量。’”桑恒昌在《心翼集》的序言中这样评价这段诗:“古今中外以诗来讴歌乡土者不计其数,李铁龙先生这首诗也不见有特别之处,这首诗的关键是‘一切随你而亡’概念的提出,从而使人类依赖土地、感恩土地的议题上升到一种理性的高度。”贾风山慧眼识珠,当时他引用李铁龙这首诗的时候,还不认识李铁龙,后来俩人成了近切相知的文友。
     许多学者、艺术家都很青睐李铁龙的诗歌。有一次聚会,省内一些著名文学家、诗人在场。李铁龙把自己的新诗《秋叶集》送给一位文学评论家,请他提意见。这位专家接过书沉默不语,聚精会神地看了半个多小时。在敬酒的时候,他望着李铁龙认真地说:“我们中间有一位伟大的诗人。”一些书法家对李铁龙的诗词也情有独钟,书录李铁龙的作品。段成桂书录《七律·咏怀素》,长春市美术家协会主席许占志书录《七律·自题》、《五绝·月近江波》、《七律·墨情》,著名书法家吴自然书录《七绝·君子之风》,吉林省文联副主席景喜猷书录《七绝·天池》。诗人和书法家的作品同落一纸,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由于李铁龙在诗歌创作上的杰出成就,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诗歌学会,吉林省作家协会和吉林省文学院联合召开了李铁龙诗歌研讨会,据我所知,新时期三十多年来,省作家协会只给两位诗人开过作品研讨会,除了李铁龙之外,就是吴文昌。出席李铁龙诗歌研讨会的杨廷玉、朱晶、曲有源、张顺富、龚保华等专家,对他的诗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的诗集《秋叶集》还获得了长白山文艺奖。
      李铁龙在最初写诗时,只是出于表达的兴趣,没有想过成为诗人。如今,他斑斓成贝,是省内外著名的诗人了,就像蚕在吐丝的时候,没有想到吐出一条丝绸之路。
玉枝临风.jpg

三、建立诗歌与社会和时代的张力关系

     李铁龙的诗歌包括格律诗和新诗,首先打动我的是在他的诗中有价值判断,有理想诉求。这是诗的风骨,是诗歌审美的内核。诗歌如果失去了这一点,就是一堆文字的“暄肉”。在《夸父》中,诗人从古老的神话中,提升了一种生命的境界:“用生命/追逐理想/烈火焚身时/轰然升起的是希望。”在《农民工》中,诗人用十二个“不少”的排比句式,层层递进,一气呵成,高度地概括了中国农民工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境界,体现了诗人对底层生存的悲悯和敬重,表现出一种可贵的人道主义精神。在《水,终于开了》,诗人通过丰富的联想和内部的象征,写出了自己对生活感悟。“水开了”象征着成功,象征着达到一种境界;“终于”一词,蕴含着奋斗,蕴含着时间的磨砺。可以说,《水,终于开了》,是一首催人奋进的交响乐。
     波兰美学家切斯瓦夫·米沃什说:“诗歌的语言使它可以参与并主宰‘宗教思想、政治思想和社会思想持续不断地变化’。奥斯卡·米沃什时间原型是动态的和历史的运动……这位法国诗人却继续忠于浪漫主义时代,他选择它作为自己的时代:诗歌必须意识到自己‘可怕的责任’,因为诗歌不是纯粹的个人游戏,它还赋予‘人民那伟大的灵魂’的种种愿望以形状。”(切斯瓦夫·米沃什:《诗的见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版,第26页)中国诗歌历来有言志缘情的传统,我们读屈原的《离骚》,诗中的修辞手法让我们有了审美的享受,但是最能震撼我们灵魂的是屈原那忧国忧民、光明磊落的品格。我们读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中零碎的意象组合、想象片段的打捞等修辞手法开辟了一个新的审美天地,但是最有价值的还是诗人把探寻的目光从现实深入射向历史,通过独特的内心倾诉,表达了一代青年对祖国强烈而真挚的感情。张桃洲在《词语的力量——中国新诗的文本与现实》这本著作中,专门用一章以抗日战争和汶川地震为例,讨论了社会、时代力量对诗歌的强行进入。他认为社会、时代与诗歌之间的趋近与否,也常常决定着诗歌在社会、时代中位置的变化。他还以爱尔兰诗人希尼为例,说明了诗歌应当如何既要“屈服于社会、道德、政治和历史现实的矫正压力”,同时“最终都要忠实于艺术活动的要求和承诺”。
     李铁龙的诗歌很好地找到了社会性和艺术性的契合点。他通过书写社会重大事件,使诗歌与社会建立了一种新的张力关系。他在诗中写了许多历史事件如八女投江、杨靖宇将军抗日、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98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神五”飞天成功、国家免农业税……这些事件不仅成为诗人抒情的载体,而且也成为诗人的审美对象。李铁龙这种对时代和现实的抒写。让一个民族的伟大精神定格在历史的记忆中。从这点上看,李铁龙的作品也有一种史诗的品格。
铁龙2.png
四、“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是公元前5世纪左右,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借用德尔斐神庙中的一句话。苏格拉底认为,以前的哲学在说明世界的本源时,没有首先审视自己的心灵。他认为人的心灵内部已经包含着一些与世界本原相符合的原则。他主张首先要在自我心灵中找到这些原则,然后在依照这些原则去规定外部世界。“认识你自己”,不仅是古希腊哲学研究的最高境界,也是当今诗歌创作应当遵循的原则。
     欣赏李铁龙的诗,进入我们视野的不仅仅是意象的优美、激情的澎湃、意境的幽深,更是让我们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心灵图谱。在《童心》中,诗人通过联想和回忆,体验着母爱,用“黑色的煤核”比喻母爱的温暖;最后一句:“母亲的微笑/把回家的路/垫平”,这是对母爱的最深感受。诗人在这里用了变形的艺术手法,“微笑”本来是一个抽象的表情,不是垫路的物体。但是,诗人以浓厚的自我感觉对母亲的微笑进行心理加工,使微笑变形,变成了能为他垫平道路的物体。这种变形,加深了对母爱的歌颂。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诗人一颗感恩的心。
《思想者》也可以看成体现诗人内心世界的作品。这首诗,既可以被看成是诗人诠释法国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作品《思想者》,也可以说是体现“雕塑家”精神内涵的作品,还可以看成表现诗人本人探索自我精神历程的写照。“手拄着世界/眼睛/透出迷惘的光亮/忽然睿智地一闪/火花照亮的瞬间”。这个姿态难道仅仅是思想者的姿态吗?不,这个姿态也是雕塑家和诗人共同的精神姿态。“浓缩的是/心灵的震颤”,这不也是诗人捕捉到的自我感受吗?现代艺术一个明显的特征是指向的多元,诗不再是单一的封闭的世界,它打破了单向性意识的连贯和平衡,给世界和心灵以无限的可能。
    英国美学家H·里德说:“在一件艺术中,我们诚望看到个人因素——期望艺术家有一颗伟大的心灵,要不,最起码具有一种非凡的感觉。我们还期望他能呈现给我们某些新的东西——一种独特的、个人的世界观。”(H·里德:《艺术的真谛》,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版,第15页)决定作品的审美价值说到底,还是艺术家的个性,最重要的不是形式个性,而是心灵个性。所以,徐敬亚在著名的《崛起的诗群》中一再强调说:“诗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照见自己”,“诗是诗人心灵的历史”。李铁龙在接受《吉林画报》记者专访时也说:“诗歌是展现自己内心世界的平台,我愿意把自己积累的、阳光的、健康的、美好的生活和工作展现给大家。”我们说李铁龙的诗有着卓尔不群的审美价值,根据之一就是在他的诗中有他自己的心灵呈现,这种呈现有时可能是高贵的,有时可能是迷惘的,有时可能是渴望的。
    古今中外伟大的诗歌,都和诗人自己的心灵有关。李白的《将进酒》,展示了诗人的盖世才华、青云壮志与社会黑暗、与世道龌龊的巨大矛盾,正是这种矛盾形成了李白内心世界的巨大风暴。我们朗读《将进酒》时灵魂震颤,热血贲张,最重要的是李白的内心感受引起了我们的强烈共鸣。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在《尾声》中谈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穿过一座没有装备的森林/我慢慢走入自己。”
     诗是心与心的对话,是生命的本真交流,诗应该从灵魂那些细微的颤栗中去捕捉强悍的冲击力。《夏夜》是一首意象丰沛的诗,可以看成是诗人心灵的独白。从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微体察与敏感,用超乎寻常的想象力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被层层遮蔽的感受。“与往事干杯的酒瓶/摇摇晃晃撞到一起/居然没有破碎”。与往事干杯的酒瓶撞在一起却没有破碎,这是诗人的一个总体感受,看不出具体的指向。诗人在这里用一种暗示的方法,给予意象深邃而广博的象征。它可以象征事物存在的一种状态,也可以象征着一种和谐的文化,还可以象征着因果关系若干可能性……这种意象的多元指向,给读者以想象的可能和审美的期待。下面两句诗似乎是对上面三句诗内容的一个解释:“可见地球的引力/不知何时成了废弃的孤井”。现代诗歌常常表现出对逻辑的肢解,对一些抽象概念的体验。世界的失衡是诗人的一个抽象感受,如何把这种抽象感受形象化呢?诗人的手法就是让理念变作知觉化:就像地球的引力变成废弃的孤井一样。这个形象的比喻,揭示了世界的荒诞性和非理性。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艺术技巧的惊人掌握,给意象以天才的独创性。
铁龙1.jpg

   五、诗歌要食“人间烟火”

    前一段有人研究诗歌为什么越来越边缘化?原因很多,其中原因之一就是诗歌脱离了民间,脱离了日常生活。所以,有人主张诗歌要回到民间,回到日常生活。读李铁龙的诗歌,我们还会感到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审美特色,那就是他的诗歌接地气,能把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自己的生命经验,提高到诗歌经验。在他的三本诗集中,我们会看到许多写日常生活的诗歌。当然,他从中获得的诗歌经验,超越了日常的经验,上升到了诗美的经验,是升华后日常生活经验。一般说来,人们对日常生活司空见惯,习与为常。能在日常生活中敏锐地发现诗意,那时真正的审美功夫。
     单看李铁龙三本诗集中的题目,我们不难发现他对日常生活的关注:《邻家小叔》、《窗》、《邮票》、《老屋》、《茅台》、《爆竹》、《天花板》、《日历》、《相册》、《农民工》、《炊烟》、《土地》、《偷闲》、《开会》、《农家即景》等等。匈牙利美学家卢卡契在《审美特性》一书中指出了日常生活为什么对艺术来说是重要的:“人的日常生活态度既是每个人生活的起点,也是每个人生活的终点。这就是说,如果把日常生活看作一条长河,那么由这条长河中分流出了科学和艺术这两种对现实更高的感受形式和再现形式。”尘世生活是李铁龙钟爱的选题,他总能从自己经历的开会、父爱、交友、听琴、品茶饮酒、观雪、写字以及一般景物中捕捉那些营造诗美的亮点,表达出自己对生活和生命的独特感受。“魂牵梦绕为何人/惟有女儿揪父心/银海金山无可比/功名利禄是烟云/酸甜苦辣随风去/进退高低任曲伸/只要我孩无懊恼/管他富贵与清贫。”这是李铁龙写的《七律·赠女儿》。父爱,是人之常情,也是许多诗人作家笔下经常出现的题材。金山银海、功名利禄,与女儿在诗人心中的重量相比微不足道。诗人用这种反衬的手法直抒胸臆,把杜鹃啼血、深沉似海的父爱表达得淋漓尽致。
     诗人还善于通过触摸日常生活景物,用个性化的比喻、丰富的联想传达心灵深处的感觉,把普通的生活体验升华为精神的审美活动,既不避俗,又能由俗而雅。“绿芽”是最普通的景物,在《绿芽》中诗人通过大胆的联想,营造了丰沛的意象,使这首诗有一个整体的象征,绿芽象征着春天,也象征着生命。在《篝火晚会》中,诗人也写了娱乐、喝酒这些世俗乐趣,但是诗的最后一句“明日醒来能几人”,使诗的境界得到了提升。这里的“醒”,有着深刻的寓意。“醒”不仅仅是睡醒的“醒”,醒酒的“醒”,更是醒世的“醒”。提示人们要在酒后精神清醒,在娱乐中陶冶情操,提升境界。
    诗歌抒写日常生活,意义重大。诗歌是对生活的美学证明,隐藏在日常生活下面的种种象征,则需要由诗歌去揭秘。同时,把日常生活纳入诗歌的审美范畴,还可以实现诗歌与老百姓生活的对位,让诗歌从边缘化重返民间,重返大众。例如,父爱是每个男人都有的情感,是伦理的一种境界。我们可以预卜,李铁龙的《七律·赠女儿》会引起许多父亲的共鸣,甚至可以成为许多父亲向儿女倾述内心的一个范文。内容决定形式,反映日常生活的诗歌,要写得晓畅简洁才能受到欢迎。李铁龙是诗歌大众化的宣传者和实践者。他不止一次说过,诗歌的高雅和通俗一点不矛盾,不要小看大众的审美水准,大众欢迎的一定是高雅的,不要把大众和高雅割裂开来。人民群众不喜欢的诗,很难说是好诗。诗歌要重新获得向公众发言的能力,就要接地气,要食人间烟火。
铁龙2.png3.png

六、意象和意境中的斑斓
    我们读李铁龙的诗,还有一个感觉,就是他那秾丽的诗意在丰沛、奇崛和朦胧的意象中氤氲着。意象是寓“意”之“象”,是以象征性和荒诞性为基本特征的表意的物象,是包括人在内的世间万物。李铁龙以敏锐的感觉和丰富的联想,在景物和画面中营造出若干不容模拟的意象,探寻一种深入事物内部的象征和不易察觉的隐喻,然后呈现出经过心理加工出来的意境。李铁龙诗中这些鲜美而尖锐的意象,犹如寒光逼人的箭镝,带着金属般的声音,射入人们的审美期待之中。
   《秋叶》是一首想象奇异,意象丰富的诗。“写满/对世事的感慨/每条纹络/都/承载着/历史的询问/这是/你/椭圆的思念/催熟了/生命的/果核”,开篇这段诗,诗人通过拟人、想象、暗喻等手法,赋予了秋叶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没有两枚/相同的叶片/却孕育着/一样的遗风,这是非常富有哲理的诗句,是对秋叶生存状态的总体概括。诗人在这首诗的最后写到:“一样的遗风/在金黄色的/梦境里/阳光/笑靥如昨。”这两句诗,由多重意象构成了独特的情景,歌颂了生命的灿烂和从容,是诗的寓意所在。
     诗人还经常凭借丰富的视觉和景物意象制造诗意氛围,把理性思考置于画面之中,使人生的启迪和生命的体察在美感中完成。在《白桦树》的开篇,诗人对白桦树的形象给予了描绘和象征:“把白色记忆/融进岁月的年轮/用心灵窗口/迎接雨季的洗礼/圣洁的光环/洒满生的渴望/这是土地/给春天的惊奇。”然后诗人用河流与月光美丽的意象衬托白桦树的形象:“一条河/在我的面前倒下/不愿离去/月色沉沉/躺在软软的草地。”诗人用“倒下”和“躺在”两个动作,对河流和月色进行了拟人化的描绘,准确而生动。“站立/是直的追求/纯洁/是心的美丽”,这两句诗是对白桦树意象的进一步开拓,也是在歌颂人生的一种境界。诗人在这首诗的最后写到:“那一片永远的梦/闪着忧郁的眼睫/涉过龟裂的岸/在阳光下/守望归期。”诗人给人的感悟是:美是不会结束的,期待也是一种幸福。
      意象既可以由具体的景物构成,也可以由抽象的事物构成。在李铁龙的诗中,时间、英雄、历史都可以组成意象。《英雄》充满了思辨的力量:“他在死了的时候/活了/心在/人们的唇齿之间/跳动/并不是/谁都有灵魂的/只有/在活人中还活着的/才有。”在这里,诗人摆脱了一般的景物描写,通过主观性的感受,充分地展开想象力,对英雄给予了独特的诠释。
诗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诗人杨练说:“我愿意使用‘在思想的深处感觉’这个命题。”李铁龙诗歌中的意象,有许多都是“在思想的深处感觉”的结果。《来自冬天的》这首诗一共有六节,每一节虽然都是抽象的感觉,但是却充满了辩证的哲理。例如:“来自夜晚的/并不全是黑暗/也有晨曦/来自挑战的/并不全是风险/也有机遇。”“黑暗”、“挑战”这些看来并不美妙的事物,其实是一把双刃剑,都有走向其反面的可能性。诗人用超常的洞察力,剥去了遮蔽在事物外表的迷雾,还其本来面目。
      李铁龙还善于用一个意象或几个意象交汇成含义深刻、画面优美的意境。所谓意境,就是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文艺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神兼备、主客观相统一的审美空间。意境,是我国京剧、国画、格律诗等艺术形式特有的审美形态,它为我们赢得了无可争辩的世界性地位。我们来读李铁龙的《都江堰》:“飞沙锁宝瓶/效禹治江功/蜀道龙魂在/揖身谢李冰。”第一句诗是对都江堰的形象描绘,后三句是诗人的感想。这首诗将鲜明可感的形象、深沉的思索和强烈的感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个性鲜明的一种意境。
     中国艺术中的传统意境创造,也有一定的缺陷。美学家陈仲义在《新诗潮变革了那些传统审美因素?》中指出了这种弊端:“由于意境说强调情景交融,强调‘小小的感情画面’,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难免就比较忽略人对理性的顾盼,对人的灵魂的关照,比较忽略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人的本质、个性、人性等方面的开拓与发现,这不能不是一个缺陷。”(谢冕、唐晓渡:《磁场与魔方》,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88页)李铁龙诗词中的意境创造,力避这种弊端,凸显出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力量。在《飞向远方的白云》中用一连串的意象描绘了白云的形象,并构筑了有含义的意境:“眼看着地平线/把天和地连在一起/自己却在重压下/融进了宇宙/直到/地老天荒。”在这里,诗人对于白云寄情,远远地超过了纯洁、悠远、流荡等一般的含义,而是给予白云以人格力量的象征。这样,意境就不再是‘小小的感情画面’。《土地》是一首寓意深刻的诗,用整体象征的手法歌颂了生命的伟大和永恒,这首诗跻身中国当代诗歌经典的行列也毫不逊色。人类的劳动使土地获得了生命:“人类用犁划过/把生命栽进了你的胸膛/……这世界发生了变化/就有了花朵/就有了晚霞/就有了海洋。”诗人用两句富有哲理的诗句,给予土地的意象以丰富的内涵:“丑陋的/却最美丽/沉默的/却最辉煌。”在诗的最后整个意境得到了升华:“你包含着/万物不朽的/真理/因此/你是圆的/没有起始/只有延长。”
铁龙2.jpg4.png
七、形式魔术与技巧穿插

    这个标题是出自德国美学家胡戈·费里德里希《现代诗歌的结构》中的词汇,意思是强调诗歌的艺术技巧。李铁龙的诗歌有很强的形式意志,非常讲究诗歌的艺术技巧。
我们读李铁龙的诗歌,不论是格律诗还是自由体诗,都感到节奏鲜明,有一种音乐的韵律美。诗歌的的韵律本质上不在声音的抑扬顿挫上,而在情绪上。外国文学专家袁可嘉指出:“诗歌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这正是意象派诗人的主张。后者提出‘音乐片语’,就是说诗的节奏单位不以轻重音节数为准,而是用一连串字(片语)作为单位来算,而一连串字常常既是意念或情绪单元。”(袁可嘉:《现代派论·英美诗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9月版,第363页)我们来读李铁龙最近创作的一首诗《七绝·和文昌兄龙泉宝剑诗》:“龙泉在手气如虹/三尺寒光座右鸣/敢向边关问战事/挥戈沙场也英雄。”第一句起势不凡,第二、三句稍显平缓,最后一句陡然高亢。这种韵律高低的变化,是根据诗人的内在情绪决定的。最后一句是诗人情绪的总爆发,所以在音调上是最强烈的。李铁龙这首七绝的韵律节奏,有些像歌曲《黄河大合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第一句起势奇崛昂扬,中间用了一种平缓的叙述音调:“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梁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整首歌曲的最后,音调隆然升至最高:“保卫家乡/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 保卫全中国”,因为这是整首歌曲的主题。
    跳跃性是诗歌最主要的艺术特征之一,评论家朱晶在《新诗创作的执意探索》中说,李铁龙的诗歌“意象更为隐蔽和跳荡”,这“跳荡”就是诗歌的跳跃性。评论家吴忠诚这样界定诗歌的跳跃性及其价值:“砍掉解释性、连贯性的链条环节,使诗思连线成为若干距离甚远的点,组成峰值变化甚大的曲线,造成各组境象之间的‘突然对照与反差’。”(吴忠诚:《现代派诗歌精神和方法》,东方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172页)我们来看《听〈致爱丽丝〉》这首诗:“一瞬间/发生的故事/你用跳动的心/弹出了旋律”。“故事”与“旋律”是两个不着边际、“距离甚远的点”,表达出诗人对音乐的感觉。“此刻/天上的云/不再流动/鸟儿不再飞翔/时间已经停止。”从“云”和“鸟”两个具体形象跳跃到抽象的时间意象,表现了《致爱丽丝》巨大的感染力。这种跳跃性所形成的空白,给读者以巨大的想象空间,增加了审美的含量。
     一般说来,在传统的诗歌里,诗人的情感总是含在规定了的单一意象之中。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意象就是一个:瀑布。在李铁龙的诗歌里,诗人常以敏锐的自我感觉去任意捕捉众多的意象,乍一看这些意象是零碎的组合,显得杂陈错乱,但是它们都有内在的联系,所有仿佛是凌乱的射线都集中在诗眼上。例如《茅台》:“从前往后/流淌的/是历史/从外往里/吸吮的/是乳汁/从清往醇/酿制的/是深沉/从心往口/吟诵的/是情诗。”这里的四个排比句式,构成了四个意象。“历史”、“乳汁”、“深沉”、“情诗”,四个词汇,属性不同,毫不相干。但是这种零碎的意象组合,是由茅台酒内在的象征意义连在一起的,反映了它的高贵品性。这样,我们就能从四个角度关照审美对象,比一个意象的关照更丰富了。
    从诗歌的象征意义上讲,准确的描绘不一定是真实的。所以,现代诗关于形象的表现常常脱出古典主义的意象定式,而致力于“变形”。直觉、幻觉、错觉,这些瞬间的感受很容易产生变形。我们来看《清明》这首诗:“清明/唱着一首忧伤的歌/一路走来/我无法出声/执幡而立/挽住春天肆虐的咆哮/只见青草随风摇曳/安抚梦境般孩童的/哭泣。”本来,清明是个季节,季节是不会歌唱的。然而,诗人通过变形、变异的手法,让清明成为一个人,这样清明不仅能歌唱,而且还有了人的感情色彩,“唱着一首忧伤的歌”。“咆哮”是一种无形的声音,是不能挽住的。诗人也是采取变形的手法,把“咆哮”变成了一种形体,再说“挽住”就不奇怪了。同样,“青草”是一种植物,是不能安抚孩子的哭泣的。然而,诗人通过幻觉和想象,把青草拟人化了,这样青草就有了“安抚”的功能。对于“变形”,北京的诗人小青做过这样的解释:“诗歌是个非常独特的领域,在这里寻常的逻辑沉默了,被理智所规定的法则开始解体,色彩、音响、形象的界限消失了,时间和空间被超越(仿佛回到宇宙的初创时期),世界开始重新组合,于是,产生了变形……”变形的关键是,诗人的主观感受与客观世界的超常性要相契合。清明是一个人们寄托哀思的日子,人们的哭泣仿佛是这个节日在哭泣,于是诗人让清明“变成”人,“清明”唱着一首忧伤的歌”,这种意象和诗人的感觉就相契合了。
    我在一篇评论中引用了艾略特的一句话:“诗歌不是情绪的发泄,而是情绪的逃避。”在这里,艾略特在强调诗歌不是不要抒发情感,而是如何抒发情感。为什么这样说呢?陈仲义在解释这句话时说:“所谓逃避应当理解为逃避直接抒情,而代之以隐喻、暗示、象征。……诗的感染力不体现在直观如实的描绘,它不是在说明什么,它总是在暗示什么。象征性地加以启迪,是现代诗的一个重要特征。”(同前书,第98页)前边说了,李铁龙的诗歌有的是用一个意象来表现一个整体象征,像《绿芽》整首诗象征着春天和生命。而《雕塑》是用一个意象体现了多重象征,时间、生命、想象、现实、灵魂、冶炼、永恒,都在雕塑里面蕴含着。《诗》的头两节是充满暗喻的意象:“将/血管里的液体/研成/练字的墨汁/用/生命诠释/心灵的轨迹。”这些意象表明,诗歌是心血的结晶和生命的感悟。最后一句:“诗/岂能写出?”这句反问是一个暗示,暗示什么呢?就是前两句诗所表明的,诗歌是心血的结晶和生命的感悟,不仅仅是用文字写出来的。因此,这种暗示既是含蓄的,又是有启示性意义的。
    拜读了李铁龙的三本诗集,我写下了以上的一些读后感。对于深度阅读来说,我只是肤浅的一瞥。但是,我的阅读对象是诗歌的洛神,虽然是暂短的所视,诗中那种犹如洛神般的荣曜秋菊,华茂轻松,禯纤得中,修短合度,方泽无加,铅华弗御的艺术境界,远远地超过了我的审美期待。
     首先打动我的是李铁龙的诗歌精神和诗歌情结,他对诗歌有一种彻入骨髓的挚爱和宗教般的敬畏。他几十年如一日地读诗写诗,诗歌已经成为他生活和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像煤和火焰一样浑然成体。在当前这个诗意贫乏,诗心已渺,福利主义大旗迎风招展的时代,人们已经对精神事物失去了感受力,许多人逐渐变成没有境界的“空心人”。在这种背景下,李铁龙的歌吟长啸,远远地超过了艺术价值,他的诗歌是在引领人们重返尊贵、明丽、温暖的内心生活。他是一位有大气魄、大吞吐的诗人,他敏锐地找到了宏大的国家话语与诗人独特的个性表达的契合点,他以自己特有的审美方式,让社会与人民进入他诗歌的意象与意境之中。在他的诗中,我们既能听到时代的脉搏,又能看到他谨守艺术的律令而不让诗美与政治失衡。强烈的社会性和公共性写作姿态,是他成为杰出诗人不可缺少的条件。他是一个有道德标准和心灵高度的诗人,人性的温暖潜伏在诗歌语言的每一个角落。他关照的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关照人类普遍的精神遭遇,这样就使他的作品有可能获得一种超越时空的永恒。他以真情实感,呈现出诗人对生命经验的承载、见证和升华,充分表达了汉语诗歌中事物与人类共同的灵性和生命意志。他是一个忠于自己形式意志的诗人,他不断探索、寻找自己的诗歌话语与他人的诗歌话语的区别。他既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形态了然于心,又不排拒现代诗歌的表现技巧;对于格律诗的创作他能得心应手,对于自由体诗歌的创作他也能驾轻就熟。且两种诗歌的写作都有不菲的成就,这种跨界的写作确是一个超越常规的范例,显示出诗人非凡的艺术才华和驾驭两种文体的能力。
      对于诗歌创作而言,无论是从艺术实践的层面上说,还是从队伍建设的层面上说,李铁龙确是我们省诗歌事业的领头雁。李铁龙已经将诗歌与生命融为一体。他忠于自己的性情,喜怒哀乐,溢于言表。他弹钢琴,他写书法,他写诗歌,有时到审美的至深境界自己会感动得潸然泪下。最后,我把《圣经》上的两行诗送给李铁龙:“流着泪的耕耘,必有欢呼的收获。”(刊自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文艺争鸣》2016年第一期)
铁理5.jpg
        诗心蓝天德先行
                                            —— 彭林家
  (编者按) :“两页方书藏地骨,一轮圆月耀天心。”重温国家双核心期刊《文艺争鸣》2016年第一期,吉林省著名作家、吉林省作家协会文学院院长韩耀旗,撰写的《李铁龙诗歌的精神追求与审美风范》一文,宛然《思想者》的心灵内部,蕴涵着与世界本原相符合的某些原则;在不断的艺术追求中,寻找外部世界的契合点,更好地“认识你自己”。
   诗文是一种精神给养的审美,无论是情绪升华的过程,还是情感反射的仁德。好比铁龙诗家的楷书,基础深厚,章法稳重。你看,诗家的文字凝练、结构跳跃和节奏韵律,处处体现出意象灵动意境的视点。如《童心》:“母亲的微笑/把回家的路/垫平”。显然,“母亲”与“微笑”的虚实搭配,表意蝶魄,深意凝魂,一个及物动词的“把”,在心理思维迁移上,连接着“回家”的温暖,气调中的抒情而酣畅,便想起母爱的德行馨香;由此,内在的动力推动外界的“路”,内理外气,一阴一阳,构成的诗道,自然能“垫平”任何方式的灵魂旅程。不能看出其奥妙的技巧。你想,诗中的“平”与万里红中一点绿的“绿”字,异曲同工;好比作者的草书,笔走龙蛇,变化万千一样,根据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等因素;来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方法的思维能力,形成迁移思维广泛性的辐射。在艺术高度上,如《七绝·邓小平同志登长白山有感》:“登高一指诸峰小”,诗家“一指”的起承转合,艺术对比,以借喻杜甫的《望岳》“一览众山小”的正面意境,正取意“览”与“小”而用之,即为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为阳的外象,气也;反其道而行之,为阴的内象,理也。空间组合上,“小”的意思互衬,上文与下问对比,尖锐的诗性而分明着诗情“大”的无限绵延,是谓有的色抬起无的空。
   老子说:“反着道之动”,有无相生,缘起性空。诗家效法诗圣的心境,又有自己的创新,突破前人的束缚,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在难易相成的诗篇描绘中,外象上,不仅表现了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情魄;内象中,诗性的气色脉理,而且体现了伟大的自性观照。艺术审美上,在《文心雕龙》的对偶理论中而曰:“正对为劣,反对为优”。一正一反,渗透出楹联的反对为奇的标准———理殊趣合。也就是用相反或者相对的典故,构成字面上相反;如同诗家的行书,张合有度,行云流水;隶书端庄凝重,稳健如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其意义上谓之相成的意趣。
   无疑,哲理是诗歌的向度审美。释放在文字的维度上,就是“认识你自己”的德行。你读,诗人的李铁龙《土地》:“一切随你而亡”,便是土地的厚德,是一个诗人的真意、真言的性命双修;然而,无数个诗人在浮躁的情感上滑坡,懵然不知原我的道心,其所求的心,均是自我污染的躁气,失去了像水一样内柔外刚的大善秉性,诗歌的审美也就无所谓责任代言。因此,诗家在《绿芽》中说:“明日醒来能几人”。一个“醒”的自身觉知,正是我们笔下的良知,如其笔底的《秋叶》:“椭圆的思念/催熟了/生命的/果核”。一个“椭圆”的全球化思潮,拱动着一个伟大的诗潮时代;而李铁龙内心流露的担当情怀:“没有两枚/相同的叶片/却孕育着/一样的遗风”,以拟人、想象、暗喻等手法,赋予了秋叶自我“遗风”祖炁的深刻内涵,成为吉林省诗歌事业的先锋。由此,也本能地呈“人”字领头雁,顶着寒冷的气流,乘风穿行,冲在灵魂粹美的最前线,悠然自信地,飞翔在辽阔的艺术蓝天。

    2019年11月20日吉林
123.jpg







  




跳转到指定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nara0707
发表于: 2019-11-20 20:04: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1-21 15:45:04 | 显示全部楼层

著名作家、吉林省作家协会文学院院长韩耀旗,写作上善于制造“悬念”但缺少了一点“玄妙”。从审美之外的气象风度开始讲山而设悬,到:“李铁龙是一座山,有山的若干气象风度”而释悬,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从引用诗人艾青的:“蚕在吐丝的时候,没有想到吐出一条丝绸之路”艾青的这句话是蚕吐丝时与丝绸之路的道,这句诗从时空召唤使出来。著名作家韩耀旗说诗人李铁龙“捕捉一种朦胧的意象,探寻一种内在的隐喻,”这句话同时折射出韩院长的潜意识中的理念。在往下读“诗歌要食‘人间烟火’”,诗歌来源于生活,也需要吸收生活中的精微之气,正如人间烟火,首先烟火把食物煮熟,被人体吸收利用了精微之气,烟火又通过燃料释放了精微之气,就像诗人李铁龙笔下的精气神。韩院长点到了“思想内的三昧真火”,但没有深挖出微妙之“玄”。“悬”为文章外在之阳,似人体之卫气,“玄”为文章内在之阴,如人体之营气。阴阳合一方为道。
后面编者彭林家给与了适当的补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国际诗歌

国际诗歌

主题:2991 | 回复:6899

每日好诗
|
每日诗讯
精彩直播
摊破浣溪沙•朗春天 刘晓东

摊破浣溪沙•朗春天 文/刘晓东 缕缕香飘木阁前,葱葱绿染石桥边。 ……

点击参与往期回顾
诗人榜
丰车

诗歌主题:6482

罗志海

诗歌主题:4487

石梅

发帖数:14029

月光雪

发帖数:7211

丰车

发帖数:6482

缘圆阁主

发帖数:5264

罗志海

发帖数:4487

妙庆居士

发帖数:3855

南岛(青衣童生

发帖数:3636

田间识字翁

发帖数:3149

劳士诚

发帖数:2949

洗涤心灵的雨

发帖数:2681

关注中诗在线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诗在线

© 中诗在线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11600号-1 技术支持:壹网

联系邮箱|手机版|小黑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