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彭林家
发表于: 2019-11-29 20:3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彭林家 于 2019-12-2 22:24 编辑


    寰球诗声2005年论文.jpg6.jpg
     我要穿过死亡的云海/才能浏览一潭青青的芙蓉/拒绝灵与肉的严重脱节/敲开冰封在心头的排排河流/复活那/红杏枝头上的小鸟啼叫……诗是人类最美的智慧花朵,和哲学家的透视视力一样,具有超前的预言意识和荷花一般的纯正与质朴的美丽,不仅离事物要比一般人更接近一步,可以观察事物的流变或蜕变;也因此,从古体诗开始到近体格律诗的衰弱与盛兴,一路的风云变幻,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中国的诗词文化在悠远历史的倾听中,不同派别的诗人时常活跃于各个创作领域,像爱国诗人屈原《离骚》中的伟大爱国情结,汉乐府诗《上邪》的惊世爱情宣言,都是诗歌美好形态的深情诉说。尤其是近体诗歌,诗歌流派更多,如豪放派、婉约派、边塞诗派、山水田园诗派等等。这些诗作中所用表达方式更是多变,如记叙、描写、抒情等等。但从这众多的诗派与表现方式中来看中国的诗词文化,不论是哪种派别,哪种表达方式的诗作,一字一词的熔炼,一行一对的韵味,如孟浩然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王贞白的“日斜还顾影,风起强垂头”,都是一个生活在某个朝代时期的精神产品,不仅具有一定的政治思想的制约,而且也是作者受制度文化的影响下意识形态。换言之,文如其人,诗如其性,均是诗人在一个特定的某个状态,其思想与情绪的表达,都不同程度地受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影响下的纸笔、口吟、题壁和演唱。
其一,从创作思想与时代背景来说。春秋战国时期,从百家争鸣到孔孟礼义的学说,如孟子的“知人论世”就是先了解作者人格、经历、时代和环境知识,才有可能把握作品的意义。从19世纪法国文学批评家泰纳的三元素来说:作品——作家——时代精神和风格。一个作家所处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决定于作品的灵性趋向,因为时代是一种民族文化传统在一定阶段或时期的情形,包括政治、宗教、艺术和社会心理等,比如,居住在寒冷潮湿地带的种族,受忧郁感觉的困扰,倾向于狂醉、贪食和战斗流血的生活;居住在风景宜人的民族,则向往于航海、商业和科学发明等;所以说,属于阴性的内部住源种族、属于阳性的外部压力环境和后天动力时代的催化剂是决定任何事物的“道”性存在与发展。艺术中的诗词也是一样;诗词文化也必须在三种力量的影响下生存、延续与发展。但近三千年的古典诗词,流传至今,无疑是在这一个漫长时间段的文化影响之下所产生的成果;也就是说,是在中国人性的种族、儒家思想的环境和一个个时代的政治产物;期间,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诗人们按照孔子“思无邪”的诗教,在“温柔敦厚”“乐而不淫”的中庸原则下,写了无数符合儒家修身治国规范的诗词。由于儒家是“入世”的实践哲学,因此,秉承这种思想的文士常常在作品中流露奋发向上、为国出力的抱负,如杜甫的“立登要路津”,边塞词中范仲淹的“燕然未勒归无计”。与此同时,唐、宋诗词的高峰时期,孔子 “有德者必有言” 的民本思想也促成杜甫、苏轼、陆游等作家诗人创作大量同情民生疾苦的诗作。
    试想,三千年的华夏文化不断发展演变,仅鸦片战争到“五四”白话文的运动,不到八十年的时间就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变化,其中,“五四”的激烈冲击之际,与林纾、王国维等人以生命相护卫,反对新文化运动,相当于包括古典诗词在内的中国文学,形成一种入世与出世的反复交叉、相融与出炉的沉淀图画;严格来讲,千年巨变也不过一百多年的文学革命,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超常态的发展;因为在列强瓜分之前,除了王朝更迭之际以外,中国社会相对稳定的延续,大陆文化封闭结构的地理环境,造成长久的农业文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自西汉至清末儒家文化一统天下的凝固格局。或者说,从最古的诗集《诗经》一直到《儒林外史》作者写《诗说》,仅对其中篇章发表个人的一点新见,还有当时的才子佳人书名著《好逑传》,根据它谱写了一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风雅颂,几千年后照样发挥经典的垂范作用,中国文学一直沿袭老祖宗的遗传,从这个角度,中国文化并没有有多么大实质性的变化,        古典诗词继续以“入世”为主体的思想,保持着它超稳定的不变之势,至今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
然而,中国地广人多,以三教合流为和谐的目的而出现的文化现象。道家、佛家色彩的诗词也应运而生。如田园诗派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韦应物的“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等出世的诗潮,引导人们自然的精神回归。那么,在这些诗词的旅程所回眸的矛盾印痕里,从美学的角度,都是艺术意象在潜意识与意识的瞬间情境中所沟通的结晶,而更多的是强调潜意识的象征性,像白居易《东林寺白莲》:“夜深众僧寝,独起绕池行”那样亭亭傲立,不张不狂,属于一种生命灵性的原始意象在现实生活中的显现。
其二,从创作意识与艺术手法来说,艺术是一种幻想,其中意象更多地依赖潜意识的幻觉活动,并作为这一活动的结果,如同灵感一样,或多或少是突然地显现与意识之中,因此说,仅仅靠意识去创作很容易滑向呆板、僵尸的牢笼,成为干瘪的空壳。那么,就诗词创作而言,作者不仅要在韵律的附合中借助幻觉活动,而且还要以道性情的思维走向展现各种人格所呈现的诗词风格,如中正与奸恶的性情,所渗透的诗情就是敦厚与浮僻的风格,但无论是真挚和深刻表现的形式,还是词性优劣反馈的思想信息都要恰到好处,才算是一首诗或词的艺术形式完成。比如说,具体或形象化,这就要靠丰富的想象,想象使抽象变为具体、模糊变成深刻,而造成鲜明生动的印象。哀愁不说哀愁,而像白居易《京兆府栽莲》说的那样:“我来一长叹,知是东溪莲”就具体;同样的道理,嫉妒不说嫉妒,而说“昔日溪中日,花叶媚清涟”就深刻了。
     还比如说,婉曲是做诗的含蓄之美,蕴涵着诗的象征性,以具体的事物体现某种特殊意义,是老子之道的一种哲学思想,话在其中,意在言外,给第二思维语言的文字增添了人之情感表达的空白;而起源于俄国文化反对刻板地记录生活和如实地陈述生活的修辞手段;富有象征性的诗词“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如北宋林逋的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内心的感受与自然的运动融为一体,象征着诗人在澄彻与迷茫的景观中,隔绝尘世的理想。那么,这种情在诗内,意在诗外的“道”性是诗词之胆的内化和核心意识的外化,始终蕴涵着潜意识的无限扩张和意识的暗流,让读者在庐山之外去发现庐山之内的生活现象和其中的秘密本质,也深刻地飘逸着生命灵性的精神与内涵,然而,婉曲的最高成就是沈郁或幽默。例如,写荷的神态:如“风行水上花盈绿,鸟啭心中雾妙红”;写荷的外貌: “比目浮游衔翠浪,鸳鸯翻盖散芳馨”等类似的句子,这种婉曲而自然的唯美句子,沈括在《梦溪笔谈.论小律诗》中的谈到,小律诗虽然是微末的技艺,但如果小律诗的工整无法达到微妙的境界,是不足以成为诗中的名家。所以唐代诗人都穷尽一生的精力在小律诗上,要达到字字都经过锤炼是非常困难的,又担心知音稀少,推敲起来总觉得没有完美的句子。这就要诗人天生的聪明、深厚的学力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像苏轼那样的境界:“莫道老年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一方面具有“入世后的出世,出世后的入世”那种生活阅历,是一种执着后的彻悟,彻悟后的执着,如同爱中的恨与恨中的爱那样,孕育着泪中的笑与笑中的恨一样的复杂情感;另一方面,具有虚以实言,深以浅言,悲以乐言,正以反言的“道”学思想,才是一种深厚的学力的表现,如同我们格律诗中的对对子,正对为俗,反对为雅。所谓的反义,也就是阴阳搭配,一动一静而已,是思维的反向运动形成的事物对立面,造成意境陌生之感的鲜花和矛盾统一的生命之道;据《梦溪笔谈》的介绍,宋朝词人袁去华在《清平乐》有一句名言:“风定花犹落”。当时北宋时期没有人能够对出,“遒劲清新,以绝句为最高成就”的荆国公王安石,起初以南北朝诗人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中的“鸟鸣山更幽”来对,后来对黄庭坚说过,我以为不如“不鸣山更幽”能体现出诗的意境之美。因此,在《钟山即事》边写道:“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在《老树》也说:“古诗鸟鸣山更幽,我念不若鸣声收。”其实,“风定花犹落”是静中有动,而“鸟鸣山更幽”则是动中有静;一静一动,阴阳和美,构成了诗词之道的灵性幽香。当然,若是违背了诗词格律上的基本要求,像失对、失沾、合掌、混韵、孤平、三平尾、三仄尾、不坳救等,那就另当别论了。另外,直接或直觉、自然美、多样性、矛盾的统一性都是诗词创作所追求的艺术手法和思想境界。
     其三,从创作情感与秉性气质来说,诗词文化是诗人、词人美好情感文化的表达,积聚了人类的各种精妙、微妙的潜意识流向,但总有一个亘gèn古不变的特性,那就是诗人的主观情感必须使诗人赋予诗歌的灵魂。然而,诗歌的灵魂只是诗人灵魂的一部分,所谓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要想品读诗词文化就必须深入诗人的灵魂,了解创作情感及文化背景,达到情景交融和天人合一的思维境界。比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作者在构思、创作与完成的一刹那,仿佛还像我是故国君主时,常在上苑游玩,车如流水般穿过,马队像长龙一样川流不息;正值百花烂漫的春天,吹着融融的春风。 这首记梦小词,是李后主降宋被囚后的作品。抒写了梦中旧时生活的欢乐和梦醒之后的凄凉,悲恨相续。其中情感伸缩的主体、婉曲的意境和时代的推动力形成的上乘之作,使一种无奈又苍凉的情感跃然纸上,一个个深沉悲伤的鲜活的文字却活了几百年。所以说,流传下来的诗词就是经久不衰的好作品,都是作者的天性天才、情感的复杂经历和深厚的功力所致。
        从人的秉性气质上分析,历来中国诗人都是很有脾气的人,他们随性而喜,恃才傲物,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也就让中国的诗词沾染了这一品性。如超凡脱俗,荣衰不弃的荷花一样:“飘飘粉蕊酣仙骨,恋恋青衫漫皱裙” 恰如庄子所说的“游”之境界。比如李白那种“天子呼我不上船”的任性,在违背了“礼”学的背后,却也代言着一个真正文人潜意识的思想反抗;他们刚烈耿直、普爱生民和维护真理;在遵从道义上,更能体现出一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爱无疆情怀;于是便有“怒发冲冠”、“醉里挑灯看剑”这类对国、对士卒大爱的边塞诗词,孕育着词人将自己的爱国之心,忠君之情,以及报国无门愤懑,都熔铸在这慷慨悲壮、沉郁顿挫的词章里,也隐约着善心仁义与道德的体现;虽然词中也不乏小爱,如陆游的《钗头凤》,柳三变的《雨霖铃》就是个人儿女情长的婉约词情,但爱情作为人类最永恒的话题,是任何时代与人群活动应有的生命情感,隐伏着千古不变的人性既有后天的社会性,也有先天的自然性,是对生命本体负责的一种天性呵护。                                                         
      从艺术角度而言,诗词承载了诗人、词人深厚的情感信息,其艺术之魂和精妙的字词就在这“情”上盘旋,犹如踏雪无痕的思维境界,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流向;对中国诗词文化的解读的重点也就落在了对诗人、词人情感的解读之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李白的《静夜思》,以床前明月为媒体,而幻觉成地上之霜,于是,见物思情,看着明月,怀恋起故乡,行云流水的笔法,简洁的语言勾画出浓浓的乡情。 况且,诗歌是诗人情感的外化,诗人需要时刻在某一瞬间进入一种幻象状态,而后进行现实的发现与心里的提炼、理想的整合与排列,它不仅反映了诗人的某一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个性化的表现,而且隐射了诗人深层次的内在气质与精神呼唤,例如“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就是诗人成就的另一个必须环节。气,一种精神内在,也是诗词的灵魂之所在。这种浩然之气,让诗人立意高远,不狭隘闭塞;不沾染俗气,不空洞无神,以“小我”之情为根基,漫漫放大“大我”的情感幻影。
虽然几千年的《诗经》遗风,使中国诗人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不但惟有超世之才,还有清新超俗的典雅情感,就像一株历霜还红的荷花,淡雅、清丽与高洁的神韵,徐徐地从看不见的思想缝隙里悠然绽放于我们感应的心中。从他们的成长背景上看;一个诗人的成就,除了有爱人、爱物、爱世界的本性,还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积淀,才会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灵感和境界;或者说,大多诗人都有寒窗十载的经历,蕴涵着圣贤之书的饱读,学会了最基本的礼仪道德,有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文人气质,时间久了,视野与胸襟就自然站得高看得宽,所谓的心游万仞,精鹜八极。很难想象,一个神童到最后成为凡人的例证,说的就是光有天然的根性是远远不够的条件,还必然要经过思维与履历的捶打、历练和洗涤,如同诗词创作中的字斟句酌、反复修改,像贾岛的名言那样:“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才能在痛苦的痉挛中脱颖出一首首、一阙阙的不朽佳作。从艺术心理学来说,潜意识的信息无穷的辐射,沉淀在意识的挑选与整合里,在瞬间的撞击与组合排列里,有意无意地在脑海形成一行行个性的文字和鲜活的思想,便是一种最美的艺术创作流程。因此,了解了诗人的文化创作背景及情感性格后,就能较好的分析诗作的精神内涵,也就能解析这其中的文化内涵。
       其四,从创作任务与本体根性来说,诗词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骋情。因此,诗人的创作任务是通过作品的高雅,把人群带进一个理想的美好的境地。而文学的实质是人学的感染,磁化人的潜意识所存在的善性从意识中浮现,恶性从潜意识禅化、淡化和分化,直到彻底消除。恰如佛家认为气力之本曰根,善恶之习曰性。人性有生善恶作业之力。历古以来,人的善恶之举皆缘自于后天环境的游离与升华,形成我们身边和谐人群的集体文化;也就是说,人的先天百分之七十的恶性与百分之三十的善性在后天的对垒中,通过法律意识的硬性文化与艺术潜意识软性文化的约束、教化和自我消化,而诗词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诗人必须是宅心仁厚,懿德秉道的淳美心灵,如同“荷”一样冰清玉洁的魂魄,才能使仁心的善念,塑造一首首精致的诗词,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折射出一个诗人后天的荣辱道德观和价值观。
     比如,杜甫于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时所作的《登高》,被后来人称为全唐七律诗最高成就,除了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  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等多层含意。从艺术手法和技巧上看,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然后,与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前后呼应,不仅是合乎格律的粘连,而切体现出思想的粘情,形成内外的一统,完美地闪现着一首诗的法则与情感的阴阳的合一,洋溢着“道”的后天属性与先天属性的唯美回归。那么,这仁心与善念部分来自后天的传统教育,部分来自先天的本真性灵。他们以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关注万物,体察生灵,细致入微的关怀生命。事实上,也只有这种体物之心塑造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和荷花一样垂美的情怀互相辉映,才会有:“两帘花影魂约客,一枕云屏月绣蝶”的诗情,似临其境,似融其情,纯美地表现对生活的热爱,成为诗画融合的极致审美。
    其五, 从创作环境与社会归类来说。诗人是理想情感的美好表达,总希望像荷花那样的清新寡欲,情真意厚;在污浊与清真的社会里,浓淡为伍,不蔓不攀;所以人以群分的自然游离就顺其自然。如同“人生长恨水长东”的心境, 元好问在“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的词性表达中,感叹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内心的煎熬与外界理想的距离,渐渐地,在万分焦虑悲苦中,使灵魂愈加清晰感受到一种无奈的爱恨在诗中酣畅淋漓的表达,如李煜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其实,中国古代有大量写作这类无奈情感的诗作,如清照后期以《武陵春》为代表的作品,李后主后期作品等等。诗人在历经人世沧桑后,时光不再,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和叹息,被囚住的灵魂想要寻得自由,于是挣扎与痛苦溢满字里行间;抑或在政治与追求个性自由的矛盾中,诗人也各有烦恼。一方面,不居庙堂,难为民办事,大善难以播撒;另一方面,居庙堂则为五斗米折腰,有损文人尊严,这种矛盾煎熬过许多诗人。这就有了借物言志与怀才不遇的作品,是一种情感转移的潜意识的表达;所谓“物以类聚”的相近思维产生同频共震的感应,实际的生活中,人常常为了让自己更贴近自己的喜好而故意表演某种他不曾有的品质,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诗人也是如此,常把自己归类划圈,达到一种心里的认同。比如说,有的诗人花中偏爱菊,便有:“宁可抱香死,不落百花中”;有人爱莲,便说:“出淤泥不染,濯清琏不妖”,类似对自己品性的标签拍板,不仅让诗人进一步认识自己,更能促使他们向自己喜欢的意象靠拢,从而完善自己像荷花一样的品行,找到了自己的原始意象,也就是部分的个性潜意识的体现。从美学角度解读而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主体意识的转移,通过耳濡目染的器官桥梁在生命的灵性中,以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获得潜意识的信息释放,如同一首你不喜欢的歌,在它强行的在你耳边重复多遍后,它在另一个陌生地方响起的时候,你会猛然想到这就是某某歌,说不定还能附和几句,实质上就是一种思想意识里的吸收与情感的感染,尔后,潜意识的冲动因为现实的触点为诗人心中之梦提供了所需要的能量。比如,“魂魄遮神藕独立,梧桐惹凤月双飞”一样的句子,恍如残荷那样的情感,即使自我的生命到了垂危的时刻,依然保持对生的坚守和渴望。
       总体上来说,诗是一种道德的文化,内在的灵魂像君子一般纯真、儒雅、高尚,是一种人世纯真情操的显现,从而让人们在发现自然美、生活美、心灵美的熏陶中,克服陈俗陋习,使精神与灵魂经受艺术的洗礼,成为洁白清正的人性,比如,国风中风、雅、颂,其中的风教就是圣人的教化,正如《诗大序》而言::“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那么,我们的诗人都受过正统文化的熏陶,是文化的导向者,就必须知道风向,提倡良好的社会风气,犹如今天《荷之魂》专题创作研讨会的宗旨正是要通过“荷”的秉性与清德,把“荷”作为当前社会的人性载体,思考“出淤泥而不染”的道德观,不断地渗透冰清玉洁与妩媚不妖的品格,从而传递真善美的信息,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积极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和荣誉感,张扬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有意无意地引领上饶的民风、民德、民力走向正能量的良性轨道,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获得一种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和谐生活。 
     勿庸赘言,诗词作为一门传统的祖国文化和思想艺术,承袭与发展是当代诗人的责任,而诗人是以高雅的情怀书写时代的生活气息,然而,诗词艺术成为时代前进的号角和时代的风貌,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虽然新诗是一种通俗文化,自“五四”运动推动白话文以后,虽然挣脱了诗词创作的镣铐,获得了笔端文字流露的自由,但我们时代的文化没并有明显的提升,或停留于诗意的肤浅;尽管如此,新诗也是时代快速节奏的产物,和政治、经济思想表达的需要,使良好的内容得到充分的表达,精神上也得到了个性的驰骋,这样,便使文学的沉静之美与现代飘逸之情,成为当代诗歌文化的双峰对垒。那么,要统一这对矛盾,一则,要传统诗词的现代化,换言之,要从思维、思想、感情、语言以及技巧、表达方式进行全方位的转变,才会散发出时代的气息;二则,要新诗的民族化,也就是说,新诗要吸收古典文化的营养,回归到民族化的根基上,才会有融合与发展的青春。最后,我用新旧诗的串联、嫁接作为互动的结尾——
轻轻的我走了/我见我私别自美/正如我轻轻的来/对白雾里笔花开/我轻轻的招手/风行水上飞仙鹤/作别西天的云彩/字落心中露凤台。
      2015年1月20日万年

            长律.庆祝总会成立二十五周年暨第十二届国际诗词研讨会

五月韶光色返空,汕头客路日初融。

天南世态诗一叶,地北人情话九通。

高士凹答神秉赤,状元凸现脸消红。

形声走笔飞雏凤,意境留香卧祖龙。

文字推敲情幻月,本心化转景游容。

真儒出典云天外,假道藏锋腹地中。


                     会议通知

全球汉诗总会各分会、各联络处、各位会员:
经研究及筹备,决定于公元二零一五年五月八日至十一日在汕头大学(地址:中国广东汕头市大学路243号)召开由全球汉诗总会主办、汕头大学承办、汕头岭海诗社协办的全球汉诗总会成立二十五周年会庆暨第十二届国际诗词研讨会(会议议程详见附表)。出席会议报名截止时间为:二零一五年三月二十八日。
与会者自行负责往返交通费用,食宿由总会负责。请各分会、各联络处按秘书处分配的名額报名参加会议,搭乘飞机者可抵达广东潮汕机场,乘坐高铁者则抵达高铁潮汕站,在机场、高铁站,大会均有安排专人接送。


                               全球汉诗总会秘书处
                                   2015.01.20
全球汉诗总会成立二十五周年庆典
         暨第十二届国际诗词研讨会议程
主办单位:全球汉诗总会  
协办单位:汕头市岭海诗社
承办单位:汕头大学文学院
时间
内  容
主持人
地址
5月8日
报到、安排入住
并登记采风路线和离会方式
大会秘书处
汕头大学
5月8日19:30
理事会会议
朱添寿
小会议厅


5
9



上午9时
纪念大会
1、汕头大学领导致欢迎词
2、总会会长致开幕词
3、合影
4、秘书长做会务报告及其它事项说明
5、选举
6、当选会长讲话
7、发聘书


黄赞发

汕头大学图书馆大会议厅


下午14时

学术报告会
报告人(拟):黄赞发、胡迎建、钟振振、莫顺生、杨逸明、林立、杨庆杰

陈小明
下午17时
晚宴

秘书处
汕大饭堂
晚上19时
文艺晚会
汕大礼堂

5
月10
7
观光采风(分两路,与会代表各选其一)
1、潮州古城,参观项目包括韩祠、牌坊街、湘子桥、东门楼、开元寺、凤凰洲、凤凰塔
2、南澳岛,参观项目包括后宅(前江湾)、宋井、青澳湾、总兵府、金银岛、陆秀夫墓

旅行社

下午18时
晚宴
秘书处
酒店
5月11日
代表离会
秘书处


备注:1、出席本次活动的代表,凭会议通知和会员证到大会秘书处报到,并按指引填写相关资料。
2、本次活动实行落地接待,代表往返旅差费用自行负责,活动费用为大会供应,不另收费

跳转到指定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henqiteng
发表于: 2019-11-29 20:30: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国际诗歌

国际诗歌

主题:2993 | 回复:6902

每日好诗
|
每日诗讯
精彩直播
《七律-春晨》

《七律-春晨》图文/孙庆 日暖风和恰仲春,花香鸟语共清晨。流莺婉转鸣高树 ……

点击参与往期回顾
诗人榜
丰车

诗歌主题:6482

罗志海

诗歌主题:4487

石梅

发帖数:14029

月光雪

发帖数:7211

丰车

发帖数:6482

缘圆阁主

发帖数:5264

罗志海

发帖数:4487

妙庆居士

发帖数:3859

南岛(青衣童生

发帖数:3636

田间识字翁

发帖数:3149

劳士诚

发帖数:2949

洗涤心灵的雨

发帖数:2681

关注中诗在线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诗在线

© 中诗在线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11600号-1 技术支持:壹网

联系邮箱|手机版|小黑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