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诗坛快递
发表于: 2020-8-23 18:4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诗坛快递 于 2020-8-23 18:58 编辑

3.jpg

现代语境下,一位守护艺术本真的抒情诗人
——序李星《寻人启事》
  马启代

   李星的诗集《寻人启事》已经在我案头放了多时,不断拿来读读,每一次都能激发我许多联想,掀动我心底的些许波澜。这些泣血的诗行带给我的思考远远超出了文字本身所呈现的情感和精神指向,其携带的甚至可以说与生俱来的生存和生命密码根于我们很多人相同的经验,又超越于我们既有的或者已经无意中漠视了的内在视域。是的,我的意思是想说明,借由李星和他的诗歌,唤起了我对艺术、诗学与文化的诸多审视。人们就是在不断反观自我中获得一些启示的,有些常识的东西早已被我们的先辈发现,却需要我们后来者不断地在一定的时空节点上来重新认知。这样说也许没有同频困惑的人不好理解,如果说明白点,那就是李星和李星的诗歌在我把他放入更为广阔的背景上来阅读的时候,成为了我寻找和重新确认写作起点的一个切片。这样说,既没有贬低李星和他诗歌的意思,也没有给予过誉评价的意图,事实上,作为70后的写作者,介于青年与中年的界点,生理、心理和艺术经验上的特定状态与现实中的和文字中的李星高度地融合。《寻人启事》这部诗集,围绕“怀念”这一主旨意绪,既是一部怀亲诗集,也成为一部情感法典。正是从这个角度,李星的诗歌文本契合了艺术产生的原始推动力,因此,我把他视为现代语境下的一位守护艺术本真的抒情诗人。
    当然,我并非把所谓的现代性视为艺术的必然过程,正如传统在艺术范畴并不代表陈腐一样。进步与落后的社会学逻辑往往与美学的指称相反,我们所身处的快速的、便捷的、格式化的现代或后现代技术语境以及由此形成的价值判断、美学挑战和精神解构,逼迫我们只能不断地反顾和梳理已经沉淀的和积累的所有经验和定论,也正是在这一思维导向上,我们获得了重新解释所有艺术原理和概念的必要和自由。回归起点,就诗学而言,抒情传统成了容纳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一脉主流。这一点除了我个人在写作实践中的体悟,也在王德威先生的著述和讲座中多次获得呼应,当然,许多诗人和评论家对此也多有涉猎,但多为学理上的理论推演,少见出自创作本身的经验升华。但在阅读李星这部诗集的时候,他至情至性的骨肉亲情和淋漓尽致的咳血之痛不但感染着我,也促使我再一次沉下来思考汉诗这一文体的亘古特性和新变的可能。这当然来自我本身创作的内在困扰和外在环境的混乱甚至堕落。事实上,从最初的写作到评述剖析桑恒昌先生的怀亲诗歌直至形成情感诗学的系统考察和总结,我无不紧紧结合汉语诗歌的语言特质和诗学源流以及当下的诗歌文本现状。李星的诗歌能让我纳入这个宏阔的背景上来认识,是他自己的创作行为和文本在一派同质化和技术化的表演背景上具备了予以个性分析和总体肯定的资格。
   是的,我们的写作的确要“从大地和人心开始”(马启代语),特别是坚守“本心”——当然,不同的时代和作家对“大地”和“人心”会有不同甚至相反的历史性解读。李星的诗歌就是鲁南大地上自然、历史、人文影响熏陶下的一株植物,是有着发达根系和劲道躯干的蓬勃的生命景观。他写他赖以生存的故土,写他梦牵魂绕的父母亲人,因为他的血管和笔管相连,他小小的村落同时成为他精神的原乡,成为他肉体和心灵成熟最初的滥觞。正如文学史上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那就是没有一个诗人是从理论和概念出发去写作的,即便有,那也写不出入流的作品。真正的诗是活的,不是僵化的,人们的理性思维一旦陷入形而上纯粹抽象的泥淖,就成了对鲜活的创作有害的东西——当然,我不是否认理性和学术有益的作用,但至少在艺术审美领域真正的艺术家和诗人对此是应当十分清醒十分警惕的。因此,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一书中,把所有艺术归结为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是深刻认知到艺术共同的起点和本真的特质,诗歌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当然不能例外。但历史发展的吊诡之处在于,不同的人对“情感”不同维度和层面的认识是不同的,而且对“创造”本身的理解也大不相同,在不同的时空中,这些都受到不同的因素制约,其任何艺术形式的复杂性盖出于此。陈仲义先生作为非常有独到思辨力的评论家,面对当下理论界和创作界的各种主张,不无困惑地说:“各种各样的本体说,证明诗歌表面是种简括的文体,其实内里充满难言的复杂。”而李星的诗歌却能让我们窥见一颗纯净灵动的诗心,由此真诚书写的诗句让我们可以穿越词语和意义的迷障洞见人类更为深邃广阔的情感和精神原野。
     因而,李星的诗歌写作具有本色写作的朴素性和原发性特征,有着诗与人的高度统一。他的诗句充满孤独和忧伤,始终以倾诉的语调来抒发他的思念。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李星的情感书写所呈现的不是一般的七情六欲,他的诗歌甚至暗合着尼采所谓“一切文字,余爱以血书者”之血书的意蕴,主要的,他的情感来自生存的真实,关乎他及那片土地上人们的命运——尽管尖锐和锋利的思想与情感尚在他的精神世界生长着;就艺术的真实而言,他总想给读者一个虚拟的“自我”,这个“自我”,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是情感与精神的复合体。在普遍的意义上讲,能否建立一个这样的“自我”,是衡量一个诗人的写作是否已经有效的重要尺度。很显然,李星的这些诗歌无意间塑造了一个超越生活本身的“自我”存在,一个因“热爱”和“怀念”而恍惚地穿行在人世和梦想间的生命体。但艺术审美的奇异之处还在于,这样的尺度同样存在于某些读者的内心,实际上需要二度创造来完成,这就需要读者自身的经验、趣味和修养与之相当并发生感应。这同时给诗人提出的更高要求在于,他的写作潜隐着作者多少的能量,就会在他人的内心掀动多强烈的波涛。李星这部把“怀念”作为情感主线的诗集,不但倾尽自我地写出了怀亲之痛和思念之苦,同时融进了一个诗人所依据的社会文化愁绪。他明知“怀念是一张白纸”将人阴阳分割,“而尘世”又“一直在下/一场白茫茫的大雪”,他也知道自己每天坚持用黑字在白纸上寻找,不过“如同用一双脚印/去覆盖一场大雪”(以上引句见《怀念是一张白纸》),但他如西西弗斯不断推动石头一样,不间断地劳作着。在他反复地吟咏书写中,众多的诗行中总是跳动着一双充满痛苦、执着,而又闪耀着渴望光芒的眼睛,是的,眼睛这一意象在他的诗中出现数十次,成为一种隐秘的生命象征。
    而李星所选择的写作姿态是倾向于静态的坐姿,这一点从他诗歌的整体气脉即可证实。一位诗人的写作姿态其实与他的禀赋相关,也基本确定着一位诗人的精神和审美取向。这样的写作会着眼于低处的、卑微的、细小的事物与幽深精妙的心理变化,所以他要“从荣誉的最高处,回归到/生活原来的模样”(《向远方》),甚至“要回到那片青草中去/回到虫蚁和绿的周围/回到露珠和梦的内心”(《我要回到那片青草中去》),从而“与万物建立起一个无言的通道”,尽管“他们都不说话/他们有时通过风/有时通过坟头的草/把情绪悄悄传过来”(以上引句见《坐坐》)。旷野、坟头、青草、游走无定的风、满怀惆怅的诗人……这及其吻合乡村和农耕社会的图景在城市化狂飙突进的今天显得可贵而令人感伤。这是发现和寻找之旅,是对失落的世界和失去的亲人的缅怀,也是对业已消失的淳朴道德伦理和良善人性的凭吊。“而你遗留的旷野/一棵树正替我摇摆/替我落下所有的叶子/替我结出满树的荒凉”(《你走后》)。至此,诗人作为人文之子和自然之子有了“心物同体”的内在律动。刘勰说“人秉七情,应物斯感”,在古典文学系统里,内外关系、主客关系都统一在“心物关系”中,其诗学理论中的以物观我、以我观物,到以我观我,直至物我合一、物我两忘,无不在物感化、意志化的心物交会中体现和实现。有的学者从心灵综合论出发,将写作分为体验型、经验型两类,事实上都逃不开睹物思人和触景生情两个维度,我将以诗寓思作为汉诗的第三维度,这就要求抒情本身应当涵盖现代人格和人文精神的知性成分,当然,其在新汉诗即现代汉诗文本中表现得才更为充分。李星作为当下进入创作期的诗人,其文本有着较好的抒情与知性的把握,他已经完成了对“故乡”和“李云生”“张所兰”情感层面的重新定义。今后要做的,是从更为宽泛、悠长和高远的人文哲学维度上作出反思和回答,以对这片土地和人赋予现代的诠释。
    从守护本真的抒情,到秉承汉语根脉的要义,到在心物关系上完成自主性救赎,这一路的埋头书写,成就了李星内在超越性的诗学追求。生物之心蕴含“生生不息的、活泼泼的、有机相续的”仁爱力量(汤一介语),如何不断反顾本真、汲取能量,未来不致于迷失在技术的虚象和词语的玄幻里,也不膜拜在名利和意识形态的诱惑下,也许鲁迅先生当年的一段话颇值得玩味。1925年1月,鲁迅先生在《诗歌之敌》的诗论中曾说“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对此,人人有解,见仁见智,不过适合自己的大道肯定向内也向外,但始终离不开心头那一丝温热和感动!
    谨为序!
                 2020年夏  明夷斋


附诗集《寻人启事》里的部分作品:

我的马

我的马不在唐诗宋词里,不在
元曲中。我的马不在泛黄的书卷里
不在西风古道上,不在驿站中

我的马也不在天上,它洁白的衣裳
一阵风就能吹散

我的马也不在今天也不在未来
我的马只在怀念里,在遥远的梦中
一大块复苏的草原,驰骋着我的马
浅草和芳香刚刚没过马蹄

从长长的寒冬和迷失里
慢慢走出来的我的马,带来了那个春天
最好的清晨。带来了父亲绽开的笑容
和母亲新鲜的哭声

我的马也蓄含着泪水,两颗巨大而清澈的湖泊

         刊发《诗刊》2020年第四期下半月刊


给一个远在天边的人写信

“春天了,天空像蓝色的丝绸大衣,
夜晚给她镶上了星星的宝石。”

“花儿开了,又要谢了。如果你来,
还能赶上,最美的花落。”

“那条环绕的河虽然熄灭了波澜,
但我会打开圆形的缺口,让白银继续流淌。”

“炊烟早已改道。不过我还是会用,
老槐树的枝叶,升起久违的烟火。”

……意犹未尽的信笺,夹带槐花的香气,
折叠成翅膀,外加一个木质封皮。

我要亲手交给邮差,带着掌心里的
温度,我要一遍一遍地叮嘱他:

“要有细碎的马蹄,和叩在青石板上的回声,
要亲手交给,那个远在天边的自己。”

        刊发《诗刊》2020年第一期下半月刊


怀念是一张白纸

如果不去写诗,我不知道
该用什么方式怀念你
去你耕种过的荒芜的想念
或者是你守了一辈子的等待
再或者让你来我的梦里坐上一会
不,都不尽然。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
我都抓不到你,除了诗歌
每一天我都会用一些黑字,去覆盖
一张白纸。如同用一双脚印
去覆盖一场大雪。每一天都会看到
你在诗句里的微笑,而雪花洁白
多么近啊,世界不再遥远
怀念是一张白纸,我在正面
你在背面。而尘世,一直在下
一场白茫茫的雪

         刊发《山东文学》2020年第四期


你走后
      
你走后,天就暗了下来
一片落叶覆盖的忧伤
正慢慢凉下去
目光触及不到的你
正随这场秋风完全消失
而你遗留的旷野
一棵树正替我摇摆
替我落下所有的叶子
替我结出满树的荒凉

       刊发《山东文学》2017年第11期“双子星座”栏目


坐坐

从我家,一直往西,三里路
是我的另一个家
我父母的家
那里还有爷爷奶奶二叔二婶和大姑
每次散步,我都会路过那里
有时我会去坐上一会
过节的时候,我会带去烟酒水果和纸钱
但大部分时间,我只是坐坐
把自己带过去
把想念带过去
有时我会朗读我给他们写的诗
但他们都不说话
他们有时通过风
有时通过坟头的草
把情绪悄悄传过来

           刊发《汉诗》2018年第三期
           转发《诗选刊》2019年第四期

返乡记

我总能在返乡的路上
捡拾一些种子,一些花朵的前世
我总能在层层叠叠的脚印里
捡拾当初离家的那些

白云,还是送我的那朵
只是在这条路上,她等了太久
但我们依旧还能指认出,彼此的白发
和彼此眼神里的明亮

一条路,虫鸣并没有老去
草木枯了再青
返乡,就是将一大把香甜的炊烟
安放在日暮的村庄

返乡,就是将一条路取直
将弯曲的岁月取直
一张网开始收拢
我是自投罗网的那只

         山东省宣传部“改革开放40周年”获奖作品


白鹤

喜欢这只鸟
喜欢它白色的羽毛
在阳光下,闪着鳞鳞的波纹

翠绿的鸣叫,治愈我的耳疾
我听得到它细碎的呼吸
和风梳理翅膀时轻柔的抚摸声

蓝天找到了它对应的事物
------一片湛蓝的湖
这只洁白的鸟
也将它明亮的飞翔,投射到我的眼睛里

干净的天空下,没有对峙的事物
一只鸟和一个人,正成为温柔的两面
在彼此的注视里,交换着身体

       山东省宣传部“改革开放40周年”获奖作品


保证书

不去暮色的河边,不去荒僻的草丛
不让回忆的河水打湿仅有的鞋子
不让冷风吹散自己的骨头
月亮不在的时候出去走走

不远离旧址
不丢弃那把锈迹斑斑的钥匙
不修剪藤蔓,不打断鸟鸣
不让远方的来信找不到寄收地
不让深夜回归的人找不到家

不远行,不做多余的梦
在一株植物的内心安身立命
不束缚花香,不结怨仇人
守在一面蛛网里,静心等待


疼了,阳光下坐坐
痛了,升起心中烛火
想念的时候,就让一首诗去完成

           刊发《汉诗》2018年第三期
           转发《诗选刊》2019年第四期


他们提到的那个人

他们提到的那个人
每天清晨沿村后的河边走
他穿白色的衣衫
头发凌乱
眼神忧郁但清澈
他总是从村东头的那棵老柳树出发
到村西头的一棵洋槐树停下来
他来来回回地走
眼睛始终望向对岸
他不说话
他的沉默让一条河安静下来
岸边的野花也因他窸窣的脚步低下了头
风轻轻吹落他头发上的草叶
但吹不掉拖在他身后长长的影子
他们说到他时
眼睛总是红红的
他们说他是个苦命的孩子
他的母亲刚刚搬到对面的山坡

   刊发《汉诗》2018年第三期
      转发《诗选刊》2019年第四期


母亲

一直仰望的那条路
水流正在枯竭,黄昏滑落
从高原往下,岁月斑驳成山谷
伤痕,是沉默
是我慌乱的日子

喧嚣将门立在风中
母亲
我一遍遍将你凌乱的白发
梳成草原
和辽阔

         刊发《绿风》2018年第五期


苇蔑

再没有那么好的苇蔑了
它能划破我的手指而不至于太深
它能让我的眼泪充满眼眶但不会流出来
它能让我的委屈和疼痛不大也不小
它能让我的撒娇声刚好让编苇席的母亲停下来

再没有那么好的苇蔑了
它温柔地绕过母亲粗糙的手指
将一个个日子铺展平整
再没有那么好的苇蔑了
它腾跃在母亲怀里
翻卷起一朵朵洁白的浪花

          刊发《鸭绿江》2020年第六期


朝阳沟

豫剧一直在我身体里唱
栓保和银环刚刚走上了山坡

冥冥中,又恍惚看到了母亲
边唱《朝阳沟》,边纳鞋垫的情景

深情婉转的嗓音,绣出了
“出入平安”的四字金边

母亲真正成为银环的时候
是父亲休假回家农忙的时候

那时的父亲有着和栓保一样
使不完的力气和好脾气

那时家里田里都是朝阳沟
那时朝阳沟的上空有一朵羞涩的云

注:栓保和银环是著名豫剧《朝阳沟》中两个相恋的青年男女。

           刊发《鸭绿江》2020年第六期

1.JPG

    李星:男,70后,汉族,现居山东省滕州市。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诗歌《返乡记》(组诗)获山东省宣传部、山东省作家协会“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诗歌组优秀奖。诗歌《给一个远在天边的人写信》入选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熊耳山》(组诗)获《山东文学》“水保杯”征文大赛二等奖。
    先后在《诗刊》、《诗选刊》、《星星》、《草堂》、《诗潮》、《绿风》、《汉诗》、《山东文学》、《安徽文学》、《时代文学》、《星火》等全国重要刊物发表诗作。出版诗集《寻人启事》,诗歌合集两部。










跳转到指定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sdwxl
发表于: 2020-8-23 18:46: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诗人

诗人

主题:1247 | 回复:2369

精彩直播
高平先生追思会暨《两行诗》首发式在济阳举

高平先生追思会暨《两行诗》首发式在济阳举行 (中诗在线山东频道 ……

点击参与往期回顾
诗人榜
丰车

诗歌主题:6482

罗志海

诗歌主题:4487

石梅

发帖数:14029

月光雪

发帖数:7211

丰车

发帖数:6482

缘圆阁主

发帖数:5264

罗志海

发帖数:4487

妙庆居士

发帖数:3840

南岛(青衣童生

发帖数:3636

田间识字翁

发帖数:3149

劳士诚

发帖数:2949

洗涤心灵的雨

发帖数:2681

关注中诗在线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诗在线

© 中诗在线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11600号-1 技术支持:壹网

联系邮箱|手机版|小黑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