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蓝雪儿
发表于: 昨天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蓝雪儿 于 2025-8-20 22:39 编辑

参与作者:张泽东 宁培美 渺渺 佛晓天明  尹姜勇 杨文芳 蓝雪儿
甜甜 任晓薇 王晓丽 张钊 杨海宁 莫冬梅


墨香荷塘
文\张泽东

十里风荷动碧天,幽香暗度引群贤。
红衣舞处诗肩并,翠盖摇时墨韵悬。
蜻蜓立处句初成,菡萏开筵笔未眠。
淤泥不染真君子,千载清芬入锦笺。
喜欢实录生活,迷恋马拉松,奔跑看世界!

IMG_202508232_165726449.jpeg

作者简介:张泽东,文学、摄影爱好者。大姚县网络作家协会会员,大姚县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大姚县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文学作品在《云南日报》《楚雄日报》《百草岭》等刊物有刊载;媒体刊物《学习强国》《七彩云端》《大姚融媒》《楚雄警方》《大姚警方》《文旅楚雄》等刊物均有文学和摄影作品刊载。




七律 两姚联合文学采风活动
文/宁培美

滇中彝地两姚连,文脉如溪岁月牵。
古镇荷风邀雅客,禅林钟韵入诗笺。
飞檐暗记云中事,粉靥轻摹水上篇。
最是斯乡烟景好,新吟今昔共流年。


光禄古镇的诗行
文/宁培美

彩云之南,彝山腹地,
姚安大姚,山水相契。
文化脉流,如溪蜿蜒,
岁月深处,默然交汇。

夏风轻拂,古镇迎来文学的邀约,
荷香漫过石阶,为诗会叠起韵脚。
两地文人,怀揣炽热的文字心跳,
脚步叩响古道,寻访历史与灵感的碰撞。

斑驳的墙垣,低语着过往,
飞檐静立,默数时光。
龙华寺里,钟声沉落禅意与岁月,
檐角风铃,轻和文思的流淌。

亭台下,笔尖沙沙作响,
眼前的美、心头的悟,凝作诗行。
荷塘畔,驻足的凝望,
花瓣的轻盈、生命的盎然,化作纸上清香。

光禄古镇,文学的富矿,
每块青砖,每寸土壤,皆蕴藏诗章,
待有心人,开掘、吟唱。

此间联合采风,是心灵的对话与交融,
在这片文脉深厚的土地上,
留下了一行行——
被历史深巷滋养、被龙华寺钟声浸染、被荷塘月色镀亮的,
璀璨诗行。

夕阳西下,携满卷诗情归去,
而诞生于此的诗句,
将在时光的长河里,
弥散芬芳。
学。

IMG_202508232_165730631.jpeg

作者简介:宁培美,女,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楚雄州作家协会会员,2011年开始发表作品。体裁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记实文学等。



走,去光禄古镇赏荷
文\付丽萍

众荷喧哗
当我的足音
叩醒高府林苑大门的刹那
世界戛然而止
整个古镇暗香浮动

青石巷走到第几折
雕花的门窗要打开几扇
泛黄的线装书要翻看多少册
才能遇见李贽,高曌映,赵雪君?

驮茶叶和盐巴的老马踏过青石板
飞檐挑着欲坠的夕照
挑着石阶上一枚铜铃
叮当声里
莲瓣徐徐张开千层

谁在荷塘的波心
垂钓云影,钓起满池
碧玉的荷叶

走,去光禄古镇赏荷
一花一世界,一荷一清欢
千年的姓氏幻化成水镜
照花,照影
一低头就照见自己
开成一朵荷花
在水光潋滟的波心
在众荷喧哗的地方


(一)光禄赏荷(新韵)
文\付丽萍

曲岸通幽荷浪漫,
两姚文友醉其间。
暗香如沁消暑气,
姚府寻得小清欢。

(二)高府林苑
(藏名诗)

高檐犹显昔日勋,
府邸深藏光禄春。
林木扶疏通好境,
苑飘香味宴嘉宾.
雕楼暗度唐时月
曲水流觞不染尘。
欲问主人高雅事,
满院花木自相亲。

品茗
(通韵)

室雅茶馨慰风尘,
满池荷韵作芳邻。
窗前一阵芭蕉雨,
弹奏人间绝妙音。


   IMG_202508232_165732594.jpeg

作者简介:付丽萍,笔名渺渺。中国少数民族协会会员,楚雄州作家
协会会员,大姚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云南省诗
词学会会员。云南省楹联协会会员。


荷语
文/杨晓明

雨滴敲打翡翠盘
碎银溅起又聚合
风舞动裙摆时
涟漪正临摹未完成的水墨

鱼群游过,啄食碎光
莲茎在暗流中相拥
花苞是未写完的信
褶皱里藏着潮湿的段落

月光漫过水面
香气是远方未唱完的歌
莲蓬垂落,像时间的钟摆
莲子在淤泥里数着年轮

每一片花瓣都在练习
如何优雅地告别
当暮色浸透池塘
寂静是唯一的韵脚

而根须在黑暗中编织
另一个春天的密码
每一次开合都是无声的誓言
在淤泥深处续写
永不褪色的段落

IMG_202508232_165739994.png

作者简介:杨晓明,文学爱好者,大姚县网络作家协会会员,大姚一中学退休教师。


荷花吟
文\尹姜勇

雨滴在荷叶上跳舞
节拍是山谷吹来的晚风

蜻蜓立在荷花上,不一会,又飞走
它在给夏日抒写一串串长短句

青蛙趁势鼓噪,一声声鼓点
由强而弱,由近及远,这和谐的音响

矛盾的制造者。黑夜正张开巨大的幕布
悄悄掩盖那一段深埋的岁月

直到花瓣松开最后一丝牵挂,所有盛开的痕迹
沉入水底,与时光互为影像

IMG_202508232_165746540.jpeg

作者简介:尹姜勇,楚雄州作家协会会员,大姚县网络作家协会理事,中国诗歌网会员。作品散见《散文诗世界》《散文诗二十一世纪十年经典》《边缘诗刊》《百草岭》《长江诗歌》《雪花》《散文诗精选》《当代诗报》《金沙江文艺》等刊物,以及中国诗歌网等平台上。



姚安行记
文/杨文芳

(一)
高府林苑

轻启楠木雕花的轩窗,
一一抖落几百年光阴的微尘。
阳光,穿过棂格的玲珑,
将这里洇染成一方温润的暖玉。
庭院深深,绿植筛下细碎的金,
似有未绝的吟哦,在梁间萦绕成曲。
这一方天地,是敛藏山水精魄的玉匣,
是一轴待展的蜜色绢帛,
绘着丰富文化内涵。
墨香四溢、源远流长。

(二)
古寺

飞檐挑破云空,
斑驳的旧墙低语,
似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风雨里,有断续的梵音在游动。
犹显静谧而专重。
石碑以及阶前的壁画,
模糊的字画痕迹里,
锁着无数个晨昏的跫音。
摸一摸古寺的睡佛,
联想到大姚昙华山的高氏石刻,
给人带来安慰和启迪。

(三)
荷塘

盛夏的细雨中,
一池翡翠清露盈盈。
阔叶擎起粉玉的盏,
放眼恰似粉白的脸庞。
尽显无限温柔娇羞之态,
迷了一群文人的目光。
风过处,绿浪翻涌起暗香,
驻足时,心,便随那浮云,泊入莲心的澄明。

IMG_202508232_170507452.jpeg

作者简介:杨文芳、女、汉族、退休教师。文学爱好者。目前系云南省诗词学会会员、大姚县作协会员,大姚县诗词学会理事。教学论文曾获省《教材教法研究》成果奖。 个人作品见《百草岭》、《蜻蛉文学》《石羊诗书画集》等刊物。


行吟光禄古镇
文/蓝雪儿

  1

我想做一对绣球
感谢那两只在烟雨中
举着红灯笼的石狮子
让我看清了高府林苑的模样
三峰烟雨通远古
宇榭亭阁春常在

我要选择地合的日子
住进高府林苑
慢煮时光 细品诗文

甚至 我还可以
等五更钟声响过
就坐在滇中国学院门口
解读博大精深的两姚文化

2

蚂蚁在台阶前停下
仿佛在聆听经文
一个和尚寺内走出
轻轻拿去蚂蚁头上的草

几颗杏子树年一站百年
忠实地记录着龙华寺的沉浮
红尘寰宇 高强灰瓦
哪一粒尘土上没有人世沧桑

那尊活了上千年的佛陀
种下多少慈悲
来来往往的游客
数也数不清


3

唢呐声响起
我穿着大红嫁衣上了花骄
我要嫁到光禄古镇去
我要用万亩鲜艳的红玫瑰装饰婚房
再让两千多年前的金戈铁马
演奏盛世华章

4

古铜镜照出荷花的倩影
也照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箭矢
我拔出锈蚀的蹄印
再从千年前的琅琅书声中
找寻祖先生生不息的渴望

  5

随着一缕轻漠的水烟
我在千年沉韵中醒来
举着碧绿的小伞
从池塘中缓缓起身
撩开粉红花帐
接纳雨后的一粒阳光

一滴雨从伞边落下
我仰头衔住
如同衔住圣洁的光芒

我以莲为魂魄 锁住身心
把人间的繁花
一一看遍

   6


素手纤纤拨涟漪 灼灼红霞展娇颜
我在池中起舞 我在池中歌唱
我在池中守着一支荷的地老天荒
桃红绿语 抚不平千年孤寂

7

起风了 吹散涌动的欲望
我交出大半生的口粮
在纷繁中挺直身子
从淤泥中伸出嫩白触角
开始了这个世界的对话

温润的梵音从远方传来
我嗅到
一只青蜓飞来
停在了八月的指尖

IMG_202508232_170514998.jpeg

作者简介:蓝雪儿,本名杨洪梅,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评论家协会会员,云南省网络作家协会会员,目前系云南省纪实文学学会副秘书长,云南省网络作家协会理事,楚雄州网络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大姚县网络作家协会主席,中国诗歌在线-云南频道执行站长,习诗、写评、做策划,做平台及网站管理,刊发表诗歌、散文及文学评论若干,诗歌入选多个纸质版本,获各级文学奖多项,多次被海内外多家平台推介。著有诗集《奔跑的河流》,散文集《彝州屋脊.桂花》,杂文集《人间六味》。


古镇之旅组诗
文/田仕菊

光禄古韵

青砖黛瓦映朝霞,千载文风润物华。
曲巷幽深藏故事,荷塘清浅隐鸣蛙。
旧时书院传经典,今日诗坛绽绿芽。
莫道沧桑湮古迹,一泓碧水护人家。

情谊(古风)

光禄古风千载传,两县文心共此天。
龙华塔影书声远,文昌阁前墨韵绵。
彝歌一曲情如酒,诗赋三章意似泉。
莫道相逢时日短,文章结谊胜当年。

赏荷其一(新韵)

烈日炎炎暑气蒸,忽来骤雨洗空明。
荷塘碧叶翻珠玉,粉蕊含羞带露清。
不染淤泥存本色,偏承甘露显高情。
风摇翠盖千重浪,日照红妆万点晶。

赏荷其二(新韵)

烈日初蒸古镇天,忽来骤雨洗荷田。
珠敲翠盖银盘碎,风卷红妆玉露悬。
墨客寻芳情未减,诗心逐韵兴犹燃。
云开又见霞光里,满目清涟映笑颜。

IMG_202508232_170520184.jpeg

作者简介:田仕菊,生于1970年10月,楚雄州书法家协会会员、石羊诗书画协会会员、大姚网络作家协会会员、爱好诗歌、书法、美术。


诗意栖息的光禄古镇
文\任晓薇

古朴,典雅,
宁静,优美
是你永不褪色的容颜

清丽,和谐,
温情,安祥
是你千年不变的形象

博大,精深,
文明,厚重
是你亘古不变的主题

光禄,一颗
镶嵌在
彩云之巅的
璀璨的活化石

光禄,一枚
镌刻在
滇中“花灯之乡”的
全国特色小镇

光禄,一个
“姚小花”
诗意栖息的
浪漫玫瑰古镇

光禄,一部
完美契合
段氏与高氏的
千年史书


浪淘沙·光禄古镇赏荷花
文\任晓薇

八月好风光,漫步姚乡。荷花千亩正芬芳,游客赏花挤满路,玉琢粉妆。
管弦琴声扬,美酒飘香。蜻蜓蜂蝶竟飞忙,雨过天晴景色秀,沉醉荷塘。

   IMG_202508232_170523889.jpeg

作者简介:任晓薇,女,彝族,著有长篇纪实文学《蜻蛉骄子——李一平》,作品散见《散文选刊》《中国教育报》、《幼儿教育》《启蒙》《体育师友》《扬子晚报》《贵州日报》《荣成文艺》《劳动时报》《上海医学报》《彝族文学报》等全国报刊杂志。



在时光褶皱里舒展的光禄古镇
文\王晓丽

车过姚安坝子,视野里的稻浪正由青转黄,一片盛开的向日葵像一块被阳光熨烫得服服帖帖的锦缎。远远望见一片黛瓦连绵,被葱茏的绿意托举着,那就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光禄古镇。
走进光禄古镇,就如同翻开了一本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每一处角落都散发着历史的气息,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探寻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往事。

跨进那道不算起眼的石拱门,最先撞见的是回型街。回型街是光禄古镇的一大特色,它布局独特,有东南西北四个关口与城外相连,街上的宅院“同梁合柱”,比邻而建,层层向外扩展,呈现出独特的“回”字形建筑格局。当地文友介绍:回型街不仅指古镇街道的形态,还有四季流转、福禄不断的寓意。在古代,白天的回型街是开放的集市,夜晚关上四个关口的门,回型街就成了一个封闭的整体,这样的设计有利于防匪防盗。在我看来,回型街不仅仅蕴藏着古镇的脉络,延续了千年历史记忆和人文精神的烟火人间则让古镇舒展成一座“活着的博物馆”。回型街民居多为一至二层的小楼,白墙灰瓦,檐角高翘,临街铺面的门口悬挂着红灯笼,廊檐和木门上刻有精致的雕花,充满了古朴的韵味。这里的民居,一般是两进或三进,下店上宅或前店后宅,也有张家大院、李家大院等“三坊一照壁”格局的清代和民国建筑,古戏台、三步两道台等古建筑让古镇文化氛围拉满。文友还介绍说,光禄古镇的历史底蕴深厚得如同陈酿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早在公元前 109 年,汉武帝在此设益州郡弄栋县,唐代南诏时期设“光禄州”,到了公元 1328 年,元文宗设姚安路军民总管府,因此留下了“一座姚州城,半部云南史”的佳话。历史的厚重并未让光禄显得沉闷:街边的店铺琳琅满目,有传统的手工艺品店、特色小吃店,还有充满文艺气息的咖啡馆、民宿等;青石板路上,穿着民族服饰的姑娘们正在打卡拍照,银饰碰撞的声音清脆悦耳;街边的小吃摊前,烤椒盐饼的香气随风飘散,摊主用带着姚安口音的普通话招呼着游客;一家挂着“古法酿酒”招牌的店里,老板正给客人演示如何用当地的高粱酿造米酒,酒坛打开的瞬间,醇厚的酒香便弥漫了半条街。走在回型街上,时光仿佛被按了慢放键——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缝隙里钻出几丛倔强的狗尾草;两侧的土木结构老屋依山而建,飞檐翘角上挂着的铜铃,被风一吹便发出清越的声响,像是在重复千百年前的絮语。

建于唐天佑年间的古寺龙华寺,藏在姚安坝子西北角的龙华山山麓,寺外古柏参天,青翠碧绿。寺门不大,朱漆斑驳,却透着一股“大隐隐于市”的静气。走进龙华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牌楼式的山门,门两侧有清人由云龙题书楹联一副:“佛生极乐世,山辟大唐年”,横额为“龙华古刹”,两侧佛龛内的哼哈二将泥塑,威风凛凛,仿佛在守护着这一方净土。进入寺内,一长方形小院静谧清幽,墙壁上民国时期“诗书画三绝”之称的文化名人赵鹤清所绘的龙吟虎啸图栩栩如生,为古寺增添了几分艺术气息。二院中的钟鼓楼,三重檐高耸,左右对峙,雕刻精细,彩绘夺目,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沿水池两侧上阶梯来到正殿院落,四角的花台内金桂、柏树、玉兰郁郁葱葱,院中的碑亭与菩提女佛龛融为一体,碑上记载着龙华古刹的传说及毁建史迹。正殿栋宇巍峨壮观,殿内三世佛盘坐莲台上,两侧文殊、普贤、达摩、紧那罗、阿难、迦叶塑像庄严肃穆,均为清代遗物。佛龛的木质雕刻装饰精美绝伦,众多历史传说故事栩栩如生,砖雕遍布建筑各个部位,为省内其他建筑所罕见。绕过大雄宝殿,推开右侧虚掩的木门,小院藏着一片意想不到的清幽,檀香混着草木的清气扑面而来,殿宇的飞檐在阳光下投下参差的影子,落在铺着青石板的天井里。有文字介绍:380多年前,明代著名旅行家、文学家、地质学家徐霞客曾在这个院落驻足3日。百年的夫妻树枝繁叶茂,树下一口古井被石栏围着,井水清冽见底,映出蓝天白云的倒影。井中一个巍峨的龙头若隐若现,据说这口井叫“菩提井”,是古镇的“龙眼”,千年来从未干涸,龙头是近年水位下降才显露出来的,而龙尾远在大理洱海,所以龙华寺与相隔200余公里的洱海晴雨总是一致的。我俯身望去,井底似乎真的藏着时光的秘密——唐代的僧侣曾在此汲水烹茶,明代的文人曾在此临流赋诗。此刻,我的影子与千百年的倒影重叠,竟生出一种恍惚的错觉:千年古寺禅音里,有着岁月最深的沉淀。

从龙华寺出来,循着蛙鸣往南走,一片接天莲叶便撞进眼帘。光禄古镇的荷塘,是藏在青瓦白墙间的一汪清梦。穿过书有“一荷一清欢”匾额的门楼,沿着木栈道往里走,不等见着荷叶,先有一阵风裹着水汽漫过来,混着老房子木头的沉香,把暑气滤得清清爽爽。雨后荷塘是热闹的,有的刚露尖尖角,紫褐色的蒂上还沾着露珠;有的半开着,花瓣舒卷如绸,露出嫩黄的蕊,引得蜜蜂嗡嗡地来;有的已全然绽放,粉白的花瓣层层叠叠,像极了古镇里姑娘们穿的襦裙,风一吹,便轻轻摇曳,仿佛下一秒就要旋出一支舞来。待得花瓣落尽,莲蓬便鼓胀起来,青绿色的,像串起的小铃铛,藏在叶间,等着秋后变成饱满的褐。荷叶是最不守规矩的,大的如伞,能罩住半张石凳,小的才卷着边,像刚拆封的玉笺。风过时,满塘的绿便漾起波纹,叶与叶相碰,发出沙沙的絮语,倒像是古镇里的老人们在檐下闲话家常。水珠在叶面上打滚,阳光一照,亮得像散落的星子,滚到叶尖,便“咚”一声落进水里,惊起一圈圈涟漪,也惊飞了叶底栖息的蜻蜓。塘边多是老柳树,枝条垂到水面,与荷叶交缠。新修的木栈道蜿蜒曲折,穿汉服的姑娘们举着油纸伞,裙摆扫过荷叶,惊起几只白鹭,翅尖划过水面,留下一圈圈涟漪。

古镇的核心区里藏着光禄最深厚的历史密码——姚安路军民总管府于公元1328 年设立,是元代西南军事和古姚州地方政治的合署办公区。这座建筑系三重堂古代宫殿式结构,为三横一竖的“王字型”结构,由仪门、一重堂、二重堂、三重堂、古戏楼、过厅和两厢组成。仪门分生门、正门和死门,生门供官员出入使用,正门是中央王朝的官员来视察时才可以通过,死门则是官府审理案件后留给死刑犯通过的,每一道门都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威严。一重堂也称勤勉堂,体现了政务的标志,就像北京故宫的“勤正殿”,是元代云南省的公堂。正堂的外联上有联云:“笔端皆民命,一挥莫负苍生托;头上有青天,万事全凭方寸心”,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任职官员对百姓的重视。在勤勉堂的对面是古戏台,匾额上写着 “礼乐遗教”,是宣扬儒教礼仪文化的体现,古时有官方往来或重大接待时,办完公事,人们便可以在过厅坐下喝茶,欣赏古戏,感受中原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二重堂也叫思補堂,是元代时云南省最高行政机构,正殿为极具元代标志性建筑特征的“马鞍型”,四平八稳的结构特点让这座建筑历经 700 余年,在地震偏多的姚安仍巍然屹立。虽然如今的姚安路军民总管府历经风雨,但当你触摸着这些古老的建筑,依然能想象到当年的繁华与昌盛,听到历史的回响。

毗邻姚安路军民总管府高府林苑如一颗镶嵌在岁月长河中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高府林苑位于姚安路军民总管府北侧,与总管府二重堂仅一墙之隔,据听说宾馆这块地皮曾是高氏总管府邸内的另一个荒废林苑,现如今建成集住宿、餐饮、会议、休闲于一体的酒店。踏入高府林苑,仿佛踏入了一个时光交错的世界。整体建筑风格延承姚州历史文脉遗风,融合了西南土司建筑元素与岭南园林风格,既有江南园林的曲径通幽,又有浓郁的地方民族风情。园内小桥流水潺潺,亭、廊、楼、阁、榭错落有致,纤秀轻盈的建筑衬托着古朴典雅的氛围。池上的船舫式演奏亭,仿佛在诉说着昔日高氏家族的辉煌与风雅。沿着蜿蜒的小径前行,两旁是繁茂的绿植,偶尔几朵不知名的小花探出头来,仿佛在向人们微笑。雪君楼与相如居静静地矗立在院中,客房内,暖色的灯光柔和地洒下,将高雅简约与现代中式风格完美结合。推开窗户,便能看到后花园的美景,碧草如茵,繁花似锦,尤其是那一片片金黄的地涌金莲,如佛塔叠金,给人一种宁静而神圣的感觉。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高府林苑的屋顶上,给整个庭院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此时,坐在后院的小桌旁,品尝着地道的农家菜,切得恰到好处的火腿薄片,清香四溢的荷叶粉蒸肉,还有那清甜可口的玫瑰汁,伴着微风,让人仿佛忘却了尘世的烦恼。

当地的朋友告诉我,十年前的光禄可不是这样。那时,古镇里大多是留守的老人,许多老屋因年久失修而倒塌,年轻人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守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变化始于一次大规模的修缮——政府没有简单地推倒重建,而是请来文物专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一点点恢复古镇的原貌。同时,鼓励村民开起了民宿、餐馆,将传统的扎染、刺绣等手艺变成了旅游商品。如今的光禄,新旧交织得恰到好处。老茶馆里,白胡子老人泡着百年老茶树上采的春茶,慢悠悠地给游客讲古镇的故事;隔壁的咖啡馆里,年轻的店主用本地的泉水冲煮着咖啡,墙上的投影正播放着茶马古道的纪录片。

离开光禄时,夜色已经降临,荷塘边亮起了盏盏灯笼,灯光映在水面上,与天上的星光交相辉映。古镇的入口处,几个孩子还在追逐嬉戏,他们的笑声穿过石拱门,落在坝子上的稻田里。我忽然明白,所谓的历史,从来不是封存在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活在当下的烟火气中,是老人们的故事,是年轻人的创新,是游客们的赞叹,是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呼吸。
光禄,这座在时光褶皱里舒展的古镇,每一块青石板都刻着历史的印记,每一片荷叶都承载着岁月的沧桑,但同时,这里的每一个笑容、每一声问候,又都充满了蓬勃的生机,它正以独有的方式,将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编织成一首动人的歌谣,唱给每一个走进它的人听。而我们,既是歌谣的聆听者,也终将成为歌谣里的一部分。

IMG_202508232_170528071.png

作者简介:王晓丽 笔名:莽麦。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楚雄州作家协会会员,大姚县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供职于大姚县文联。小说、散文、诗歌、杂文(时评)等作品多次获奖,多次获得楚雄日报社“年度好新闻”奖项,多次获县级文学作品征文奖。



爱了,光禄古镇
文\张钊


坐在光禄古镇的长石凳子上,我格外的焦急,手中的手机电量警示电量不足,马上就要关机。心里迫切想着哪里还有充电器?我的光禄!她的模样我还一样都没有记住。额头的汗珠开始滴答滴答,我的脊背早已经湿透,最最最可惜的是,我还没来得及好好爱你!恰巧,一阵微风轻轻拂来,一位长者用他温柔的大手轻轻抹了我的额头,我也缓缓进入了梦乡。

千年的乌龟在长者在前面带路,他没有等我,而是拾级而上,慢慢的踏进了寺庙的钟声里。

老人家,等等我。奇了怪了,上了年纪的长者,怎么精力如此充沛,步履如此轻快,我竟一时还跟不上他。我赶忙用尽吃奶的力气去追赶,在钟声里他居然不翼而飞,最终销隐在钟声里。

一只老虎突然出现在寺庙的墙壁上。它竟然对我笑,无论我从哪个方面望去,老虎都在看着我,都在对我发笑。我正迷惑间,钟声戛然而止,一场大雨倾盆而至!我也加快了步伐。       折过一个弯,穿越一间间禅房,翻过一条条门槛,一个小池塘豁然开朗,出现在了我的眼前。雨点点点滴滴,不断撞击池塘表面,行成一条条波纹。雨应该慢慢变弱吧,奈何,往往出人意料。池塘表面被戳出了一个个窟窿,窟窿又形成了漩涡。我正惊讶于漩涡的变大,雨势的增强。蓦然,一只千年乌龟气定神闲的游出来,它张开双脚,伸出不太聪明的脑瓜子。傻乌龟:还不赶紧躲雨去!快快沉下去,去躲藏起来,避一避大雨的风头。

乌龟愈发精神,丝毫没有要游走的意思。它翻了个跟头,我竟然看到它肚子上长着青苔,青苔蔓延到背部的乌龟壳上,那鲜绿的颜色,丝毫不亚于山下荷塘的荷花叶片。它在寺庙池塘游呀游,听着钟声,伴着僧侣们的木鱼声,还有远处古镇传来的马帮的铃铛声。这一刻,千年的乌龟碰上千年的铃铛声,旁边还有一个小小的我,我竟误入了古刹,撞见了驮着唐三藏师徒四人过河的神龟。历史总是如此巧妙。原来,这些一个个故事都镌刻在了龙华寺的佛龛之中。

接天莲叶无穷碧

鼓声也来凑热闹。长者引着我来到了荷塘。长者伫立在杳无边际的莲花之上,静静的指着远方,让我去找一朵最美丽的荷花。我扑入满堂荷花池,去寻找所谓的最美的一朵莲花。

看着一望无际的荷花,我一下子被朱自清的声音怔住了。第一句话一下子从我的嘴里迸出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独自一人小煤屑路上……。

我立刻止住了,朱自清的荷塘是他的荷花,而我的荷塘确实是我自己的世界,古镇的荷花必然会让我找到属于自己的世界。

我采了最大的一朵粉红色的荷花,拿到长者的面前,长者摇了摇头。我又毅然决然投入到荷花的世界,我采了一朵尚未开花的菡萏,递给了长者,他仅仅只是笑了一笑;我左看看右扑腾,白色的莲花惊艳了我的双眸,她洁白如雪,像极了祁连山山顶的雪莲;不,她是一位新娘子的洁白的裙裾,轻轻一摆,我愿意永永远远拜倒她的白色裙裾之下;我兴高采烈的拿着白色的莲花去找长者,长者也没说话,他化为了一缕青烟,你顺着青烟,就可以找到答案了!
悠闲的青石板

顺着一缕青烟的指向,我回到了古镇。漫步在古老的青石板上,这里混合了古往今来的所有味道。

游人的脚步,穿着汉服的女子,戴着青莲的簪子,手持团扇,慢悠悠踩过青石板路;照相机咔嚓的快门声印照着青石板。我抬起头,回眸一笑百媚生分明就是在这里,那女子的容颜,六宫粉黛无颜色。我知道杨贵妃也比不上此时此刻的光禄古镇!

青石板越走越光亮,磨出的锃亮分明就是光禄古镇最美的模样!我也走着走着,沿着青石板,我突然意识到这不就是我刚刚坐的长石凳子。

长者依然没有出现,答案我还在继续找着。清脆的吆喝声惊醒了我,我看着离我越来越远的小贩子的吆喝声。我知道我还得再次在光禄古镇里继续寻觅!

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家从我面前走过,他轻轻拍了我的肩头,我仔仔细细看了又看,他像刚刚的长者?

光禄古镇,爱了!我曾在你的世界里依然找我的最美的白娘子。

    IMG_202508232_170531934.png

作者简介:张钊,笔名听海。大姚县网络作家协会理事,就职于大姚一中学。大学期间,曾赴中国台湾、韩国和泰国研修交流学习。亲自前往诗人余光中执教的大学,感受“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恢弘气势。热爱写作。持续不断的进行创作。建立个人微信公众好号,并发表文章500多篇,创建个人美篇号,发表的作品多次被加精和首页推荐。

荷之韵
文\杨海宁

在炎炎夏日的怀抱中,大自然以她独有的方式,悄然绽放出一抹清新脱俗的景致--荷花,这夏之精灵,于碧波之上翩翩起舞,以她那不染尘埃的纯洁,诠释着生命的高洁与雅
致。

荷花,又名莲花、芙蕖,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其姿、其色、其香,无一不令人驰神往。她生于淤泥,却能保持自身的纯净无暇,恰如古人云:“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份超然物外的气质,使得荷花成为了高洁、清廉的象征,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
血脉之中。

步入盛夏,无论是江南水乡的池塘,还是北方园林的湖泊,荷花总是以一种不紧不慢、从容不迫的姿态,缓缓绽放。初时,只见碧绿的荷叶如盘,密密麻麻地铺展开来,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铺设的一张巨大的翡翠毯,既为水面增添了几分生机,也为即将到来的荷花盛宴做好了铺垫。随着夏日的深入,那些隐匿于叶间的花蕾,渐渐鼓胀,直至某一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一朵朵荷花便在这温暖而柔和的光线中,悄然绽放。荷花的美,是多维度的。她的形态,既有含苞彩,从洁白如雪到粉嫩如霞,再到深邃如墨每一种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她的香气,淡雅而不失清新,随风飘散,能瞬间拂去人们心头的烦躁与疲惫。更难得的是,荷花的花期虽短,但她却以生命中最绚烂的姿态,诠释了何为“生如夏花之绚烂”。

荷花之于文人,是灵感的源泉,是情感的寄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为之倾倒,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周敦颐的《爱莲说》,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句,道出了荷花的高洁与不凡;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则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荷花盛开时的壮观景象。这些诗句,不仅是对荷花之美的赞美,更是对荷花所蕴含的精神品质的颂扬。

除了文学上的价值,荷花在生态与药用方面同样有着不可小觑的贡献。荷叶能够净化水质,为水中的生物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莲藕,作为荷花的地下茎,不仅口感脆嫩,营养丰富,还是许多美食的原材料;荷花的种子--莲子,更是中医眼中的宝贝,具有补脾止泻、养心安神等多种功效。可以说,荷花全身默默地为人类与自然是宝,以其独特的方式,做着贡献。

荷花,以其清逸于世、独绽芳华的姿态,成为了大自然中最美的风景之一。她不仅美化了环
境,丰富了文化,更以其内在的精神品质,激励着人们追求更高尚的生活境界。在未来的日
子里,愿我们都能像荷花一样,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保持内心的纯净与高雅,绽放出属
于自己的生命之光。

IMG_202508232_170536648.jpeg

作者简介:杨海宁,笔名海宁,音水禅,楚雄州作协会员,出版有诗集《野蔷薇》《相思树》,作品见于《金沙江文艺》《百草岭》《方山》等。



穿越千年文脉的诗歌走廊
——姚安光禄古镇文学采风随想
文\冬梅

当晨雾漫过青石板路,斑驳的院墙浮出唐宋砖雕的纹路;当风吹响古戏楼的檐角铜铃,茶马古道的故事便在炊烟中苏醒。

这里是姚安光禄古镇——一座被《徐霞客游记》收录的滇西活态史书,一处让文字扎根泥土、让灵感漫溯千年的文学秘境。

步入古镇,时光的页码在眼前次第翻开:

漫步三街七巷,明清院落如立体诗行;木格窗棂漏下了阳光的韵脚,雕花门楣镌刻百年的平仄。文昌宫的飞檐挑起流云,掬一捧池泮清水,指尖便流淌过七百年的弦诵声。转角遇见百年茶肆,铜壶煮的雷响茶,茶香里沉淀着马帮的驼铃声、盐商的低语,沉淀在诗书里人间烟火。

文学采风:在生活褶皱里打捞着灵感。我们遁迹霞客之旅,用笔尖勘探古镇的呼吸。
栖居时光褶皱,书写活的史诗。

推开光禄的木门,你终会明白:所有伟大的书写,都是历史与此刻的共鸣。一切皆因,此处砖瓦可入诗,此间烟火自成文。

IMG_202508232_170540506.jpeg

作者简介:莫冬梅,文学、摄影爱好者。楚雄州摄影家协会会员,大姚县网络作家协会理事,文学作品在《楚雄日报》《百草岭》等刊物有刊载;媒体刊物《学习强国》《七彩云端》《大姚融媒》等刊物均有文学和摄影作品刊载。

跳转到指定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地方文艺

地方文艺

主题:3 | 回复:4

精彩直播
大姚网协光禄古镇文学采风作品展

参与作者:张泽东 宁培美 渺渺 佛晓天明 尹姜勇 杨文芳 蓝雪儿 甜甜 任晓 ……

点击参与往期回顾
诗人榜
丰车

诗歌主题:6482

罗志海

诗歌主题:4487

石梅

发帖数:14029

月光雪

发帖数:7211

丰车

发帖数:6482

缘圆阁主

发帖数:5264

罗志海

发帖数:4487

妙庆居士

发帖数:4349

南岛(青衣童生

发帖数:3636

田间识字翁

发帖数:3149

劳士诚

发帖数:2949

洗涤心灵的雨

发帖数:2681

关注中诗在线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诗在线

© 中诗在线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11600号-1 技术支持:壹网

联系邮箱|手机版|小黑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