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查看: 49 | 回复: 0

发表于: 昨天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这样做学问的】
IMG_8340.png

“宁从一而深造,毋泛涉而两失”,这句话最早我是听恩师、著名语言学家张寿康在课堂上讲的。它出自清代诗人袁枚的《答友人某论文书》,说的是做学问要专一,要自律。恩师的言传身教,使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切的理解,并把它当成座右铭。

在我看来,“宁从一而深造,毋泛涉而两失”的“一”指的是专业方向,其关键是找准、聚焦专业方向。确立专业方向,从客观方面来说,要适应民族的振兴、国家的需要;从主观方面来说,要适合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当客观的需要与主观的兴趣、自己的优势相一致时,我们就会激发强烈的探索精神,乐此而不疲。

大学阶段是决定人生道路与专业方向的关键阶段。读大学时,我分析了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客观条件,希望成为一名研究文学的学者。这期间,我尽可能读了一些中外文艺理论和文学史方面的著作,诸如《文心雕龙》《二十四诗品》《沧浪诗话》《人间词话》等,做了些读书笔记,思考了些问题,在做学问的路上有了最初的起步。

1978年3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我的诗歌评论处女作《读〈天上的歌〉——兼谈儿童诗中的幻想》。这篇文章的发表正赶上纪念周恩来总理逝世两周年,我在文中分析了《天上的歌》如何以一个小朋友自述的口吻,叙述他在梦中同周总理会面的场景,传达出孩子们的思念之情,借此点出可发挥儿童诗富于幻想的特点来反映现实内容。正是《光明日报》的这篇文章,让《诗刊》编辑知道了我。那时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在即,《诗刊》编辑约我写一篇评论高士其“科学诗”的文章,就这样渐渐地我走上了诗歌研究的道路。

回顾我走过的路,有个明显特色,那就是诗歌评论的写作与诗歌理论的研究并重。对于诗歌评论家来说,仅仅是沉浸在诗作中欣赏品味是不够的。要知道,诗歌评论对于诗歌现象具有超越性。这种超越是对诗歌文本的超越,因为诗人通过文本呈现给读者的,是活生生的意象或意象群落,而诗人的本意或者说诗歌的深层意蕴,却是隐藏在后面的。只有通过诗歌评论的阐释与破译,诗作的意义与价值才得以充分实现。

此外,诗歌评论家的思维方式也不同于作家或艺术家,而是更接近理论思维绵密的人文学者。诗歌评论家对作品不仅要感受、体验,还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诗作的思想内涵与美学特征,并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观念作出审美评价。这就意味着要对诗歌现象进行充分的观察,并对之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才能做出公正的、实事求是的判断。因此,我在追踪当下诗歌潮流、品评当代诗人作品的同时,一直在进行有关新诗理论建设问题的思考。一有了片段的想法,便写成单篇的文章;较为系统的思考,则体现在几部专著中,在诗歌史研究领域越走越深。

“宁从一而深造,毋泛涉而两失”,这“深造”二字,体现了为达到目标而付出的辛勤劳动与不懈追求。做好诗歌评论、诗歌理论研究工作,还要求对中国古代诗学文化与现代科学知识和理论有深厚了解。因此,我高度重视阅读与思考。古人讲“俯而读,仰而思”,就是说要一边读书,一边思考。动笔墨、做笔记就是思考的一种方式。过去许多年里,我做的读书笔记都在笔记本上,本子一多,要查找一段资料就得慢慢翻,费时费力。后来,我选用了卡片法。虽然单张的卡片相对笔记本或活页纸而言容量有限,但它的最大特点是灵活,便于整理、分类。同类内容的卡片积累多了,可设置一个导片,放置在卡片柜中,查找起来十分方便。

不只如此,记卡片以及给卡片分类的过程,还是整理思路的过程,也是使自己的知识系统化的过程。我置办了自己的卡片柜,从最早在卡片商店买的4屉布面的小型卡片柜,到后来在旧货店买的16屉卡片柜,再到搬到西郊后重新打制的占一面墙的64屉卡片柜。自从电脑普及后,我开始在电脑中设置文件夹保存资料,但是我没有完全放弃卡片。看书时不忘在卡片上写下点滴心得,出去开会也不忘带上一沓卡片把听到的精彩处及时记下,遇到问题时,也不忘打开卡片柜寻找一些思维的线索。卡片柜就像我身边的百宝箱一样,须臾不离。

曾经有人问我:“40多年来,您与中国新诗不离不弃,是靠什么力量走过来的?”我的回答是:“一个字——爱,对文学的爱,对诗歌的爱,对理论批评工作的爱。”一个人只有充满对事业的爱,才能激发强大的动力,一厢情愿地投入,乐此不疲,甘坐冷板凳,“衣带渐宽终不悔”。我的好朋友钟文先生说过一句话:“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坐在书桌前,读自己想读的书,写自己想写的文字。”我非常认同。我觉得作为一个学者,只有在书桌旁才能找到心灵的安慰之所,才能成为自己,从而获得一种心灵的自由感。

不知不觉间,我已进入耄耋之年。1996年,我在给北京大学陈旭光教授的第一部著作《诗学:理论与批评》所写的序言中,说过这样的话:“写诗是寂寞的事业,搞诗歌评论是加倍寂寞的事业。”这是我当时心态的写照,现在时间过去了近30年,我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苏轼《浣溪沙》词云:“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我愿秉承苏轼这样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坚守我的人生追求而矢志不渝。

(作者:吴思敬,为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教授,本报记者杨桐彤采访整理)
跳转到指定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山东

山东

主题:1469 | 回复:2396

精彩直播
我是这样做学问的

【我是这样做学问的】 “宁从一而深造,毋泛涉而两失”,这句话最早我是 ……

点击参与往期回顾
诗人榜
丰车

诗歌主题:6482

罗志海

诗歌主题:4487

石梅

发帖数:14029

月光雪

发帖数:7211

丰车

发帖数:6482

缘圆阁主

发帖数:5264

罗志海

发帖数:4487

妙庆居士

发帖数:4349

南岛(青衣童生

发帖数:3636

田间识字翁

发帖数:3149

劳士诚

发帖数:2949

洗涤心灵的雨

发帖数:2681

关注中诗在线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诗在线

© 中诗在线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11600号-1 技术支持:壹网

联系邮箱|手机版|小黑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