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发表于: 2020-12-11 12:45:59 | 显示全部楼层

燎原:河湟谷地,不断返回的故乡——杨廷成诗集《雀啼民间》序言

398BB00F-236F-4752-B3E3-05DA5653695D.jpeg
《雀啼民间》
杨廷成 著


杨廷成诗集《雀啼民间》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雀啼民间》推荐语

    杨廷成是当代中国西部重要的代表性诗人,青藏高原的神山圣水给了他创作的灵感,高天厚土间生活的人们让他诗歌有了血脉亲情,读他的诗可以感受到一个诗人内心的善良与温暖。打开这部诗集,让我们走进河湟谷地,感受那里一切美好的事物。

一一著名诗人、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  叶延滨

BDABBA16-9E2C-4661-9ED4-5433D69C2FB2.jpeg
燎原,当代诗歌批评家,威海职业学院教授。著有中国西部诗歌专论《西部大荒中的盛典》,诗集《高大陆》,批评随笔集《地图与背景》,当代诗人点评《一个诗评家的诗人档案》,以及《海子评传》《昌耀评传》等专著多部。

《雀啼民间》序言

   
河湟谷地,不断返回的故乡
——杨廷成诗集《雀啼民间》序言
□燎 原

与杨廷成的交往大致上是从1980年代初期开始,随后断断续续地一路走到今天,所以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对他的诗歌比较熟悉,但当这部由“村庄的颂辞”“风中的灯盏”“远方的月光”三个小辑构成的《雀啼民间》,把他近年来的创作全貌展现在我的面前,还是让我产生了不小的意外。第一个意外是,这部诗集中的诸多地理场景,已经溢出了他原先一直所致力的故乡地理范畴,故乡的主体场景中,汇入了诸多“远方月光”的照耀。其次,是他诗歌中的多种色彩信息——包括个人情感信息和艺术审美信息的涌入。这诸种元素的融会,使得他的诗歌空间明显的更具张力和弹性,也呈现出一位诗人,走向成熟期的开阔与丰富。然而,无论其写作形态变得如何丰茂,但横亘在其中的主体,依然是有关故乡的主题。这是他整个写作进程中的主脉,也是他诗歌的底色和标志。
对于我们这个农耕历史文明悠久的民族和传统农业大国,有关乡村的书写,曾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诗歌主题。但随着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启,整个诗坛进入了一个以现代主义观念和技术为王,此起彼伏的潮流性写作时代,乡村题材的书写也日渐式微。当乡村再次成为被关注的对象,已在不同诗人的笔下,被分解为不同的概念类型和写作类型。其中最常见的一类,是寄寓乡愁的书写。一般而言,这又是一种记忆性的书写,是把记忆中的乡村,作为一个纯净精神空间和古老文明的象征,以与喧嚣的现代城市压力相抗衡。另外一个大类,则是时代变迁场景中新闻性的诗歌书写,这是有关乡村书写中一个特殊的中国现象。这一类型的写作,从上世纪50年代即已开始,此后经过长时间的中断,到了近年来又重新启动。介入这一类型的写作主体,当年主要为定点下乡、“体验生活”的专业诗人,近年来则由作协系统组织的下乡采风团队来担当。
两种不同类型的书写,给出的是两个不同的乡村,在此我们无须探讨哪个更为真实,因为无论是这一路还是那一路,乡村之于它们大都是一个“借喻”,以供先在主题托物发挥的客体,因此,写作者在强化这一面的同时过滤掉相反的另一面,就是一个大差不差的事实。此外,这虽然是两种类型因而又是两个系统的写作,但跻身于任何一个系统中的个体,无不表现为写作的阶段性乃至即时性,一俟这一波的心理热度消退或采风任务完成,便会转向另外的题材关注。也因此,你在当代诗坛可以列举出大量的,以长期的写作积累形成鲜明个人标记的诗人,但以持续的乡村书写而著称者,却鲜有其人。
从这个角度再来看待杨廷成的写作,他便成了一个罕见的个案。在他从少年时代开始直至现今的写作中,乡村,具体地说,也就是作为其故乡的青海东部河湟谷地中的乡村,一直是他诗歌中持续不断的主题。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过去,对于当初从乡村走上这条道路的一位少年诗人,你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清新感;当他汇入城市人流的多少年后,依旧行走在这条道路上,你既会从其作品中感受到相应的丰富,又会对这种近乎一根筋式的行走,产生一种封闭、木然的迟钝感;然而,当他一直走到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其笔下的乡村物事已汇聚成一个意态缤纷的云空间时,你会突然意识到,他已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走成了一个标本式的存在和现象。
这种标本式的存在,既是指他几十年乡村写作形成的庞大体量和系统性,还在于其诗歌内质的纯粹。也就是说,他笔下的乡村,既是一个与他共时性的鲜活存在,又是由不同时段这些鲜活物事所构成的历时性完整系统。事实上,这也是以上两种写作之外的第三种写作,其与前两者一个标志性的区别是,乡村之于他既不是一个消解乡愁的客体,也不是一种记忆性的存在,而是他出门在外时刻心念相系的家,又不断回到其中的共时性的现场。
但这样说又似乎很难使人信服,因为从青年时代开始,他就进入了自己人生的“城市时间”。城市,不但给了他充足的发展空间,也把一个简单的乡村子弟,造化成了人生舞台上不时额头发光的人物。
对此,我们只能用血液的秘密来解释。在持续不断的四十来年间,从当初的乡村少年直到现今,他的诗歌之所以一直沉迷于相距不到百十公里外的故乡,这显然不只关乎“热爱”,或在“邮票”大的故乡,下挖一口诗歌深井的策略性考虑,而是关乎本能——由那种乡村纯血所主导的本能。进一步地说,假若我们绝大部分人都带有这种乡村的血液,那么这种血液之于他则是控制性的,并赋予了他以根基性的心性特征和文化心理结构。一个特殊的佐证来自我们当年的交往:在通常情况下,他是那种极为真诚友善的人,但却时而会以智力过剩的乡间皮小子式的诡诈,跟你坏上一把。这种喜剧性的性格闪电,一直被我视作精彩的乡村智慧,也是我们长期保持交往而不觉得乏味的重要原因。但也是在这样的场合,只要几个人的交谈一转入某个陌生的诗歌话题,他则会立马支愣起耳朵,一脸的认真模样。
一个深刻的记忆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一次气氛热烈的诗歌神聊中,他突然向我提起几位河北诗人,随之就背诵起了姚振函的《在平原上吆喝一声很幸福》:“六月,青纱帐是一种诱惑/这时你走在田间小道上/前边没人,后边也没人/你不由得就要吆喝一声/吆喝完了的时候/你才惊异能喊出这么大声音/有生以来头一次/有这样了不起的感觉……”然后感叹,姚振函表达的这种感觉真好,每次回到乡下的老家,我就时常想趁没人的时候,使劲吆喝上这么一嗓子。继而,他又提到了刘小放《我乡间的妻子》等等。的确,两位诗人的这些诗作,当时也出现在我的阅读中,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也是开了当代诗歌中真实还原乡村生活先河的写作。但此时我们都沉浸在西部诗歌的潮流中,对此并无更多的惊奇。而当时的杨廷成不但马上心领神会,此刻想来,他应该也就是从此开始,看清了他在与我们不同的那条道路上,走下去的依据和目标。是的,对于杨廷成,那一刻的感觉也的确真好——“有生以来头一次/有这样了不起的感觉”!
同样一首诗作,在这个人的心中只能留下泛泛的感觉,在另外一个人那里却能激起强烈的共鸣,并使之如获天机,这无疑取决于特殊的个人心理机制。搞清了这一点,你也就不难明白,杨廷成在成就了他的城市与他已经离开了的乡村之间,看似矛盾的心理取舍。虽然这仍然有些吊诡,但唯有这种吊诡赋予的矛盾与张力,才是诗人的正常心理逻辑。
毫无疑问,城市,作为现代人类居住空间和资源空间的最高文明成果,几乎对应了现代人类所有的物质欲望和生存想象,并正在对它的人群实施全面同化。在可以想象的未来,对于那些完全生长在城市中的新新人类,乡村或将只是一个概念。但对于杨廷成,乡村则是一个大于城市的世界,存在于他血液源头的一个信息密码系统。在这个系统内部,首先是他降生的那座村庄,也是村庄内部和周边世界关系的总和。它文化属性中的崇尚禁忌、方言习俗、乡谣民谚、花儿野曲;自然形胜中的山坡谷地、村庄河流、树林飞禽、寺院庙宇……这一切植入一个人血液中的信息密码,决定了你一生的心理反应机制类型、价值判断尺度。决定了你会对什么视而不见,又会对什么做出超乎寻常的敏感反应。
也因此,你就不难理解,当他在城市中一听到“昨夜西风消息/说河谷里麦田一片金黄”,就何以会涌起莫名的激动,且霎时会回溯到自己的过往——“我曾经也是秋风中/最饱满的那一株麦穗”、“多么想在这个时刻/回到山坳里炊烟四起的村庄”,在夕阳里眼含泪光……
而这片河谷,亦即河湟谷地,则是乡土中国山坳中一个最小的地理单元。在几乎已被当代诗歌穷尽了的青海高原,当游牧的高原自西向东一路倾斜而下,而至这片河谷所在的东部农业区,转换出另外一重天地中的青海时,当代诗歌的追踪兴致却突然终止——农业区的青海不再属于诗歌的青海,农耕的山乡也不再属于诗和远方。然而,当杨廷成遥想他的山乡这样眼含泪光时,沉默的山乡随之影影绰绰:父亲那柄不肯生锈的弯镰整夜里嚓嚓作响,母亲在世时向他挥动的手臂炊烟一样摇晃。再接着,沉默的山乡随之五彩缤纷:寺庙“山门下的一丛老杏树/沉醉于花枝如火的憧憬”;山野中青豌豆的藤蔓手拉着手,“是一群群情深意浓的乡下姐妹/同享着春日雨丝的喜悦”;“三月,铜唢呐的声音震耳欲响/穿一身红嫁衣的姐姐走出了故乡”……
这是多少年来,一直萦回在他诗歌中之于故乡的欢畅基调,但在近年来的诗作中,他此前诗歌中从来不曾出现过的一种元素:夹杂在这欢畅基调中无法稀释的暮色,却在字里行间悄然弥漫。弥漫的暮色中,是情不自禁的“回家”意绪:
“倾听古寺的钟声在暮色里响起/远方的游子踏着夕照梦回故乡”;
“远在路上行走的人/梦呓中叙述着遥远的归期”;
“老父的酒歌已刻上祖坟的墓碑/亲娘的叮嘱早就在土地下长眠……//故乡,我只是赶在夕阳落山之前/流着泪走在回家路上的那个孩子”……
这样的意绪有些感伤,甚至是恓惶,但却蓦然间映现出现代人普遍的精神心理处境,以及纠集在他们心头的焦虑。被裹挟在一个繁华喧嚣、心为物役的现代时空中,他们不时会产生不知身在何处、心在何处的茫然与惶恐。回家,也因之成为一个时代的心灵哲学命题,但对于离开故乡年深日久的城市子民,故乡之于他们已是另外一个时空中再也无法融入、无法返回的所在。因此,许多人已不知家在何处,并且无家可归。
而杨廷成,却有自己的家、自己的故乡,也就是可以在内心笃定地宣称,他是有故乡的那个人。事实上,他所生活的城市与其故乡不到百十公里的距离,尤其是他与故乡之间超乎寻常的血亲呼应,已构成了他特殊的心理反应机制和诗歌写作机制。离开故乡的时日,使他获得了一种拉开距离的视角,并在城市生存的反照中,深化自己对于故乡的心理体认;不断返回的时日,则使他的心灵处在被不断激活、持续滋养的良性循环中,也使他得以同步感知岁月迁延中故乡的变更脉络,从来不感到陌生。因此,他才一直血脉通畅地既能走出故乡,又能返回故乡,并始终与故乡相互拥有。也还是因此,尽管他关于故乡的书写总是伏藏着沉重与疼痛,以及物是人非的沧桑感,但主体基调却是炫耀式的抒情,是天真式的炫耀中,一个人重返乡村少年时代的烂漫与欢畅。
而这种天真、炫耀式的抒情格调,从心理原型的角度来看,还有着更深的内涵。杨廷成的那片河湟谷地,又是著名的青海“河湟花儿”的盛行之地,因此,它所对应的,是一种只有河湟谷地的乡村时光,才能赋予的歌谣式心理原型。而所有歌谣的本质特征,都是由古老的民间经验和智慧所滋生的天真,在历尽了疾苦、看透了万物后,却把这一切化解在单纯天真的歌唱中,以给予沉重的人生以安慰,使沉重的人生在沉重中吐气,在欢畅中扬眉。
正是基于以上的这一切,杨廷成的诗歌才如同大谷地中的“花儿”一般,在那片灵性的土地上扎下根须、开出花朵、结出果实,并在当代诗歌的乡村书写领域,走出了一条独属于他自己的道路。
2020·10·24·威海蓝波湾

6CE3263B-EE95-42B6-99E1-684D37B1DBFA.jpeg
燎原与杨廷成 在内蒙古扎鲁特草原

杨廷成诗选
8首

   
雨 水

北归的雁阵
翅膀间抖落了一支羽毛
它在干净的天空上
以稚嫩的笔画写下第一首
爱的诗行

一场久盼的细雨
似乎跋涉过千山万水
落在人间,落在我的心里
大地渐渐丰盈起来
让我想起了你的模样

这个冬天就要结束了
落在我头顶的那一层层大雪
顷刻间化作一滴滴春水
干涸己久的眼睛
一瞬间就亮了起来

我听见那些急不可待的青草
在土层深处摩拳擦掌
发疯似地刺破了桎梏
以惊奇的眼神
打量着这个新鲜而温暖的春天


在故乡

在故乡
睡梦中来了许多熟悉的人
他们或多年不见,或己远离尘世

在故乡
遇见了很多的花草树木
它们亲切如我失散多年的儿时伙伴

在故乡
每一滴露珠干净得可以看见灵魂
每一条溪流敞亮得可以穿透心扉

在故乡
昨夜的一轮圆月挂在老柳树上
使我想起当年佩戴银质耳环的亲娘

在故乡
一声声鸟雀的啼鸣把我叫醒
这是人世间最美好而幸福的事情


故乡的花朵

两株白了头的苦菜花
站在黄河南岸的山地上
看着殷红的夕阳
缓缓地落下山岗

月亮升起来
银色的光亮照着苍老的脸庞
它们紧紧依偎在月色里
听蝉虫们在野地里歌唱

起风了
它们的孩子举起一把把小伞
离开了养育自己的村庄
漂泊到遥远的异地他乡

看着秋风里摇晃的草茎
泪水打湿了我的粗布衣裳
一株是沉默寡言的老父
一株是操劳一生的亲娘


大 寒

当河岸上清瘦的芦花
顶一头白雪在风中眺望
呼啸的西风传递消息
说是大寒即将来临

鸦群黑色的翅羽
闪电般划过冰凉的夜色
吱吱喳喳的麻雀们集聚一起
在讨论着春天和粮食的话题

远在路上行走的人
梦呓中叙述着遥远的归期
有人在大雪纷飞的旷野里歌唱
涌动的泪花在眼眶中如湖决堤

星空环簇着钻石的光芒
雪花铺缀成银子的色泽
今夜,谁是那个推开柴门的人
来为我煮一壶醉人心扉的青稞美酒


春风帖

谁家的女子站在春水荡漾的岸畔
飘飘长发如风中吐芽的柳梢

在河湟谷地的雨帘里
低翔的燕子衔着一支归来的歌
阳光的柔指慈爱地抚过大地
疯长的野草吟唱着梦中的山谣

十里桃花一夜间哗然怒放
是谁盗来的天火在旷野里尽情燃烧

煮一壶青稞酒狂欢豪饮吧
让一缕缕春风投入敞开的怀抱
我们都是诞生于冬夜的那个孩子
春天的到来让人如此心跳


谷 雨
  
雨后,边城静如处子
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
看云朵如兄弟们团聚把盏高吟
听春风似姐妹们簇拥临水踏歌

是谁独立于河畔
目光沿着大河的流向眺望
峡口外杏花掩映的村庄里
酒歌飘荡,青稞疯狂地生长

谷雨,这是谁家丫头的乳名
只听见有人轻声一唤
她就举起柳条般轻盈的柔指
叩响湟水谷地初夏时节的门环


站大脚的人

当太阳还没睡醒的时候
乡亲们已经走在下山的路上
秋风吹落了一片片树叶
鸟儿们在田野里捡拾最后一颗麦粒

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
这些手握钢钎及铁锹的汉子
看车流如家乡的河水涨起春汛
听笛声似村庄的鸽群掠过天空

他们从日出站到日落
蚁群般奔忙的身影无人问津
这些来自乡下的树木
在冷漠的眼神里站成了另样风景

当鸟鸦们纷纷归巢
黄昏的夕光潮水般涌动
他们是一株株站在旱塬上的麦子
等待着天边有一场雨水如期而来



风中的灯盏

奶奶举着这盏油灯
母亲一阵撕心裂肺的呻吟
暗夜里有了我的生命

母亲举着这盏油灯
在父亲喊天骂地的斥责中
月光下为我打开沉重的木门

父亲举着这盏油灯
与我走进黎明前的牛棚
早春的土地期待开垦播种

我举着这盏油灯
故乡的光阴是那样温暖
夜色里飞翔山村少年的梦

岁月己经老去
风中的灯盏早己熄灭
心中却有一豆星火伴我前行



5FE24DBE-330D-4398-BE10-15223C37A048.jpeg
杨廷成,汉族,青海平安人。出版个人文学作品集《乡土风语》等7部,主编、合编出版文学作品集《放牧的多罗姆女神》等10部。获首届青海文学奖、第3届中国长诗奖、第6届中国当代诗歌奖、第8届青海省政府文学艺术奖等多种奖项。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雀啼民间》后记
杨廷成

从记事起到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岁月都是在故乡的那片熟稔而温暖的土地上度过,我熟知那花开花落的山野、冰封解冻的河流、炊烟如梦的村巷、善良忠厚的父老……所以,从发表第一组诗歌和后来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为写诗而痴迷的年代,我的目光和诗行没有离开过土地与村庄这一永恒的主题。
       学诗多年,但我很笨拙,那些年诗坛流派纷呈、旗帜如林,我有过迷惘和孤独。也许是传统文化和乡村生活的影响,我写诗做人都很拘谨,根本没办法大气起来,故而在诗歌创作上小心翼翼地去领悟,尽量把一首诗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写得更真实且完美一些。
      就是眼下在中国文坛上诗歌遭遇冷眼,甚至许多以写诗步入文化圈子的人对诗歌不屑一顾的时候,我仍觉得做一个诗人挺好。因为诗人首先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懂得爱和感恩的人。诗是灵魂的声音,我在诗中寻找自己真正的家园,那家园就是我的精神家园。
       中国的问题,关键是农村和农民的问题,不管是从文学的观念或是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论,这一点早就被一些有着真知灼见的人们所认同。大概是三十多年前,我还在一个叫做平安驿的小镇上生活时,在一本画册上看到过这样一幅色彩凝重的油画:群山苍裂、漫天飞雪,大河冰封、村巷迷蒙,一位老农端坐在朔风中,白发乱如枯草,他饱经苦难和沧桑的脸上一副无奈的神情让我泪水盈眶。油画名为《千万不要忘记》,画家题言说:“这是一块没有被融化的冰天雪地,她渴望阳光、渴望春天”。多年来,无论我驻足于喧闹的城市,还是行走于幽静的山野,每当我想起这幅油画,想起我这半辈子记者生涯中亲历过的那些贫困山村,为此,我会黯然神伤。中国文学如果远离农村这个有着十多亿炎黄子孙的群体,那将是中国文坛极大的悲哀。
       我的故乡座落在湟水南岸的大谷地中,那是一个花开花落的美丽村庄,我慈祥的父亲、母亲已经永久安眠在那片土地上,我的弟妹和其它亲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刻也没有离开过那里。如今,我虽已在省城生活了近三十年,但好像周围的繁华与喧嚣从来与我无关,在这座城市,我仅是一个为了养家糊口而奔走的匆匆过客。我知道,我终究要回到故乡,终究要回到父亲、母亲的身旁。前些日子,居住在村里的小弟来电话说,县城扩建,我家六十多年的老宅子可能面对拆迁。听闻此言,我竟整夜失眠,那里有我脐血滴落的一方土坑,那里有我少年快乐的一段时光,那里有我迎娶嫁娘的一串鞭炮,那里有我送父母出殡的一声痛哭……
       弟弟坦言,家中有一棵母亲栽植的与我同龄的核桃树,如今已是根扎大地、叶擎云天,依照拆迁方案,那株核桃树可以补偿五千元费用,经与拆迁方多般商议,我们愿出五千元或更多一点的维护费用,在搬迁时留下这株树,若干年后,无论老宅周围建设成什么样,只要有母亲栽植的那株大树挺立在那儿,归来的子孙们就能找到回家的路,但愿好梦成真。
       是的,我坚信一个诗人如果离开养育了自己的土地,那么,他那些再美好的文字都会显得华而不实,再劲道的呼唤也会变得无病呻吟。这也许是与我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关,我一直叮嘱自己做一个有根的诗人,这个根就是与土地和父老乡亲的血脉联系。如果说从我笔下流淌的诗意夹带着苦涩,携提着隐痛,饱含着温暖,蕴藏着福报,让喜欢它的人们能够读懂并感动,我也就满足了。
我时时在叮嘱自己,生活在故乡那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虽然卑微如大地上的一粒尘埃,但他们依然高贵如黄金般的一缕阳光。
       人生的路上坎坎坷坷,学诗的途中跌跌撞撞。做简简单单的人,写明明白白的诗,过简单而明白的日子。我知道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是谁,此生足矣……

2020·11·25·文汇苑
跳转到指定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山东

山东

主题:1348 | 回复:2266

每日好诗
|
每日诗讯
精彩直播
马晓康:在C与O之间[短篇小说]

马晓康:在C与O之间[短篇小说] 马晓康 一九九二年生,祖籍山东东平,中 ……

点击参与往期回顾
诗人榜
丰车

诗歌主题:6482

罗志海

诗歌主题:4487

石梅

发帖数:14029

月光雪

发帖数:7211

丰车

发帖数:6482

缘圆阁主

发帖数:5264

罗志海

发帖数:4487

妙庆居士

发帖数:3873

南岛(青衣童生

发帖数:3636

田间识字翁

发帖数:3149

劳士诚

发帖数:2949

洗涤心灵的雨

发帖数:2681

关注中诗在线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诗在线

© 中诗在线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11600号-1 技术支持:壹网

联系邮箱|手机版|小黑屋